第三十一章 宝钗的真性情(第2更)(2/2)
薛蟠不依“读书是没什么意思,也容易让人变傻。可是虹儿读书没有读傻,他又不是只知道摇头晃脑,他……他反正跟那些酸腐文人不一样,母亲不要说他傻。”
薛王氏哭笑不得地一手牵着一个小子“我呀,真是拿你们两个没办法。小的时候为了争抢一件玩具打得仇人一样,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和睦了?”
落后的宝钗笑起来“难道母亲不希望哥哥们和睦吗?宝钗倒是乐见得很呢,只盼着将来哥哥们成家立业后还这么亲香才好呢,是不是?我读史书,魏文帝曹丕曾逼他的亲弟弟曹植七步成诗,唐朝李世民与他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为夺皇位上演了玄武门之变,如果他们都像我的两位哥哥这么和睦,哪里来那么多杀伐?真是作孽。”
“你说的不尽然。这些都是帝王家的故事,我们不是帝王家,不能体会他们的心理活动。你怎么知道曹丕逼迫曹植的时候心里就一定很痛快?你又怎么知道太宗当年一箭射死建成、元吉二人心中不痛?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我们不能只传颂历史的故事,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千万不能片面。”
薛虹现在认识的宝钗和书里认识的可谓大相径庭。现在这个实在是酷爱读书,什么类型的都愿意涉猎,但尤其喜欢读史,读书时有惑必来找薛虹谈讲。薛虹也习惯了灌输一些文明的思想给她,兄妹二人的感情也日益升温。
薛虹记得他原先看书的时候是有些不喜宝钗的。
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出,宝钗这个人是很不错的。举止娴雅、心胸豁达不说,更难得的是出身富贵却不沉迷富贵,节用厚生,待人宽和。
还能够居安思危,对宝玉产生好感,默认金玉良缘之后,她的行为虽有些违心地刻意顺应王夫人,但不得不说她也是无奈。
更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是对于薛宝钗,贾府上上下下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却是一片赞不绝口,可见宝钗其人。
可令薛虹生厌的,是宝钗的沽名钓誉和表里不一。
金钏跳井死了,宝钗眉头都不皱地就拿自己的新衣服给她装裹,丝毫不避讳的样子赢得了贾府上下一片赞誉。而当日王夫人虽心里有鬼,想让金钏体面一点走好求心安,却没有直言要宝钗的衣服,宝钗如此,显然也有为自己装裱名声的嫌疑。
而不同于清高的黛玉,世故的宝钗对于史湘云这个身份尴尬的侯府小姐也是体贴备至,尽心尽力,又花钱又费心。
不仅听她说那些家常话烦难事,更是帮她筹划螃蟹宴,又帮她做那做不完的针线,还肯不时教导她一些话。使得从小没了亲生母亲的史湘云感受到了真正的温暖,于是忙丢下了与自己同病相怜的黛玉反去亲近了她,知道了金玉良缘之论后又满世界散布她的贤德而贬低黛玉品性。
而她呢,明明口中宣讲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那一套,自己偏又博览群书,还喜欢别人夸她博学,简直说一套做一套;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明明自己无意听到小红的秘事,却在被人发现的当下老实不客气地抛出林黛玉,不想让自己受到丝毫误会而贤名受损;而她这个贤名,几乎是对贾府上下一掷千金换来的。
诸如此类的事情,都是让薛虹很是不喜的。
但是,就像他自己说的,看问题不能片面嘛。以那时宝钗的处境来说,那番作为只怕也是不得以而为之。
书中描述的薛家在进京的时候已经开始走向衰败之路了。
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乘机拐骗起来。
况且薛家那时是因着薛蟠身上的人命官司进京避祸来的,薛家已经面临着累卵之危,一笔写不出两个薛字,作为家中的女儿,宝钗怎能不急?只怕她也不能不学着世故起来。
而身为一个女子,她能够做的实在不多。
首先,薛家想到要送才德兼备、容貌出众的宝钗进宫为妃拉拔他们家一把。见这条路走不通,便又动起了金玉良缘的心思,毕竟再怎么样,那时候的荣国府还是一片赫赫扬扬之势,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国公府怎么样也比自己家要有权势多了,退而求其次,况且贾宝玉是看着长大的,宝钗自己也满意,促成金玉良缘对于薛家来说就算不是上上之策,也是当时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红楼之薛二公子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