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儒家书生内讧(1/2)
随着大宋各地,初级中级学堂快速的建立。
整个大宋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样多学堂的建立,势必使得大宋百姓的识字率得到大幅的提升。
仅仅初级学堂的作用就是非常惊人的,这样的初级学堂将会大量的提高大宋百姓孩童的识字率,从而使得整个大宋的文明程度得到大幅的提升。
而中级学堂又在这些年教学的过程中,修改了几次教学宗旨,除了教授更多更深一些的文章和工匠知识。
又增加了传授经过大量总结的,诸如农业操作和经商的初级知识。
这就使得受过初级学堂教育的孩子,能够识字并且可以阅读理解大部分的文章,而且还能进行简单的算术计算。
中级学堂就更厉害了,不但学习了各种行业的入门知识,懂得了各种行业的初级操作方法,很多喜爱各种行业的孩子,都更深的学会了自己喜爱行业的知识。
这使得不但中级学堂中的学生非常抢手,很多家中经商的人,甚至遇到问题都开始询问自己家正在中级学堂上学的孩子,遇到的事情应该怎么解决。
有的商人甚至把正在中级学堂学习的孩子,已经当做了家族生意中做重要决定时的主要人员,必须听了这孩子的意见,才会做出重要决定。
而那些家中比较困难,无力供孩子继续上中级学堂的百姓,他们的孩子从初级学堂出学之后。
一个个也都成了家中的支柱,当然不是劳力支柱,而是变成了家中懂得最多,能帮家中出谋划策的能人。
现在很多商行店铺,只要是初级学堂出身的孩子去他们那里做工,直接就免了几年学徒的时间,最低也是聘为他们那里的正式伙计,而且工钱给的都还不错。
那些商行店铺的老板,也都非常愿意招收这样初级学堂出身的孩子。
虽然他们大多才十岁出头,但这些孩子不但识字不少,而且算术也不错,妥妥一个未来账房先生的坯子,锻炼几年之后自己一旦开设新店,账房先生就已经有了。
对于这一点,很多儒家书生是非常不满的。
毕竟能考出功名,走入仕途的人,每年占的比例非常小,大部分人还是要回归普通人的生活,为一日三餐做打算。
可是这两年,大量初级学堂出身的孩子,虽然不能威胁到他们这些成年人的就业地位,但是那些商人老板更喜欢用这些孩子他们是很清楚的。
在那些商人看来,这些孩子更听话,没有那些书生的清高,不像那些酸儒,拿着自己给的薪俸,却表现的跟赏了自己一口饭吃一样。
这些商人以前没有办法,因为读过书认识字的只有这帮家伙。
现在不同了,每年都会有不少因为家中困难,初级学堂学完之后,家中无力支持其进入中级学堂的孩子,不再继续学习开始寻找帮家里赚钱的门路。
这些孩子备受那些商人们的追捧,直接就聘请这些孩子去他们店铺做活计。
无奸不商么,开始还有人因为他们年纪小,让这些孩子跟别的孩子一样做学徒。
结果很快这些孩子就被其他商人给挖走,使得他们后悔不跌,可是他们没有办法,学徒的孩子根本就没有薪水,更不用说签什么契约了。
后来那些商人都非常默契的,给这些孩子制定出了合理的待遇。
这些孩子懂得一些知识,也听话用的很顺手,但毕竟以前他们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些,没有实际操作过。
所以他们都很默契的把这些孩子,定位成自己商行或商铺的中等待遇的伙计。
因为经验原因,不可能一来就被任命为账房之下,可以临时代替账房的高级伙计,照着账房培养没错,不过商人也都不傻,都知道经验非常重要。
那些读书不行,被迫选择从业的书生们,从这些小孩子身上感觉到了严重的威胁。
这帮小孩子不但各方面的知识,比自己刚来的时候多很多,而且勤劳听话更受东家的待见。
那些书生私下里纷纷表达他们的担忧,觉得以后这些学堂出来的孩子,肯定会抢去他们的饭碗。
仅是初级学堂毕业的孩子,就已经可以威胁到他们现在的从业道路了,那些中级学堂的孩子就更不得了。
很多商人把自己家原本不受重视的孩子,送去那些学堂,留下受重视的孩子在家读私塾。
结果几年下来,那些原本受重视的家族子弟,还只会摇头晃脑举人遥遥无期,原本不受重视的孩子已经在家族中崭露头角,变成了家族生意中的重要人物。
甚至有不少家族,直接抛弃了那些读私塾的孩子,把这些中级学堂的孩子定为少族长,开始给他们一些商铺让他们管理。
那些底层儒生的担忧逐渐传到了上面,可是那些所谓的大儒和已经做官的儒生,对此事却嗤之以鼻。
他们倒不是没有感觉到这些学堂孩子,对底层儒生从业生存上的威胁。
而是觉得那些儒家书生读书十多年,现在居然被那些十来岁的小娃娃给弄得手忙脚乱,真是丢人。
最重要的,这些儒生千百年来形成了一种迷之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不止是对别人,他们儒生之见也相互看不起。
考上功名的看不起那些考了多次,依旧名落孙山的,考中的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认为屡试不中的不是脑子有坑,就是不好好读书,活该你考不中受苦。
所以这些事情被反馈到他们这里之后,并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在他们看来,儒生的出路就是考上功名出仕为官。
那些读书很多年,胡子一大把怎么都考不中的根本属于废材,这些人他们羞于为伍,觉得这些人根本就不配称为儒生。
活该连十来岁的孩子都能威胁你们的生存。
少数想明白这些学堂将来,一定会对儒家书生造成很大冲击的一些人,也都知道这些学堂深受皇室和镇北王的重视,他们也不敢做什么针对学堂的事情。
在他们看来,镇北王只是把学堂定位成了工匠和其他各种底层人才的摇篮,并没有和他们儒家争抢入仕的康庄大道。
这是镇北王在向他们表达善意,他们绝对不能得寸进尺,不然以镇北王的手段和狠辣,真把镇北王招惹急了,把这些学堂的学子也并入仕途,那才是儒家真正的祸事。
所以,那些大儒和京城为官的所谓儒家大才,全都集体保持沉默。
被下面的书生们弄得烦了,就呵斥这些家伙,说他们读书的时候不用功,现在才落得只能寄人篱下讨生活的地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