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六章 工业布局(二更求票)(1/2)
在工业布局方面,董书恒比较重视本土的均衡性。
在本土,董书恒不想人为地分出重工业区和轻工业区,而是按照片区分成几个综合性的工业区。
比如新京及其周边工业区,辐射的范围包括漠南、漠北、极北、月湖等北方地区。以及关外和远东等东北地区。
比如以扬州、江宁、沪上为中心的江淮工业基地,则辐射整个中部以及东南地区。
在南方,董书恒以广州和佛山等地位中心建立了一个轻重工业搭配的工业基地,辐射整个南方地区,包括中南半岛和南洋地区。
西南则以武昌、汉阳、重庆、成都等府城为核心打造西南工业基地。
西北以太原府、长安市、兰州府为核心建立西北工业基地辐射西北地区和整个西域、中亚地区。
每一个地区性的工业基地都有自己全套的轻重工业。包括钢铁、冶炼、机械制造、纺织、食品深加工、日用品制造业等等。
每一个工业基地都能够自己独立运行,都有自己的辐射面。
这样能够保证本土一直是大华夏圈的最核心区域。
而对于大华夏圈的其他地方董书恒则尽量将他们规划成为产业链的一环。
这样做的好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大华夏圈内,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只有本土一个地方。
比方说,南洋的那些华人小国以及藩属国主要为本土提供粮食、矿产、橡胶等工业原材料。
当地顶多有一些矿产的粗加工工厂以及木材预加工的工厂。
像食品深加工、金属冶炼、橡胶的工业化运用等都是在华夏的本土。
朝鲜半岛和倭国主要是廉价的劳动力供应地。这里仅仅会发展一些民生产业。
董书恒是不会让这里进行工业化的。
如果没有董书恒的支持,这里也没有办法进行工业化。因为两个地方都缺乏资源,没有外部的输入是无法完成工业化的。
而北美西部地区则是新开拖地,这里的发展模式暂时还是以开发为主。
尽可能的增加这里的人口。这里的发展就像是在做一个复制黏贴一般。
对于复兴军来说,这里也是一个新大陆。
欧洲白人能够在这里复制黏贴一个白人文明出来,董书恒相信,他也能在这里新建一个华夏文明的圈子。
只是这个圈子该怎么建法,说实话董书恒还没有完全想好。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复制黏贴的过程要复杂、缓慢的多。
董书恒实际上有意向准备在这边再造一个与本土相当的大国出来。
到时候,太平洋的两岸都是华族人说了算。
至少能够保证整个地球上一半的话语权都在华族的手中。
此时东海的对面,扶桑大都护府已经草创。
齐彬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他其实可以在扶桑招募大量的人手来搭建大都护府。
但是他没有这么做,他将搭建都护府所需要的人才列了一份清单发回国内。
作为一个家臣,又是扶桑出身的家臣。董书恒能够让他来全权处理扶桑事务,已经是对他莫大的信任。
同时,也可以说是对他的考验。
这次处理扶桑的事情,齐彬实际上也将文衍源等原本就在扶桑的汉臣给得罪了。
他知道此时自己不能犯错误,不然自有人愿意拿这个事情来做文章。
扶桑大都护府是齐彬一手弄出来,他还希望在这个位子上为扶桑融入大华夏圈而努力。
这里是他实现理想的地方,所以特不希望因为流言或者猜忌让自己失去这个位子。
报告通过快速通讯船到达距离扶桑最近的本土港口城市只需要三天时间,然后再通过电报立马就能够传到内阁和董书恒的手中。
大都护府有一大片直属领地,这里需要人来治理。
齐彬准备在这里全面推行汉化。扶桑的文化本来就是从华夏学来的。
齐彬现在只是让扶桑学的更加彻底一些。干脆就照搬过来。
要在上面加以改造,搞出自己的特色出来干嘛呢,这又有什么意义。
这无非是曾经的当权者希望以此来保证扶桑的独立性,以维持自己的统治。
但是齐彬也希望扶桑完全融入大华夏圈,是那种全身心地融入。
所以他觉得要摈弃扶桑原本的特色文化。
抛开了语言文化以及身高,扶桑与天朝的区别实际上并不大。
至于其他的藩国,齐彬也会通过大都护府的影响力,逐步地推行汉化。
这并不是太难的事情,但是不能太急。汉学在扶桑这里本就非常流行。
扶桑的有识之士平时使用的也是汉字。
至于那些大字不识的普通人,他们只知道听话,不过要是想融入大华夏圈,就要让他们渐渐学会官话的发音。
要不然,光是语言就是双方的隔阂。
华夏的本土也在推广官话,有些地方的方言甚至比扶桑话同官话的差距还大。
这样看来,扶桑话也只能算是华夏的一个方言。
陆战一旅暂时还留在扶桑,协助平定各地流窜的叛军。正是有了这支大军齐彬才能够稳定住政局。
陆战一旅装备了复兴军现在最新的装备。所有士兵用的都是最新的F1854步枪,其射速和准度都不是反叛军的那些英式米涅步枪能够匹敌的。
转管机枪和迫击炮都装备到了连队。火力配置比普通的复兴军陆军还要强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