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撤退(2/2)
小殷道:“事不宜迟,立马安排,我们现在就动手。”
吴光璧在几番思索之后,又请示了帝京方面,终于决定撤离金陵府。
不过帝京指示,不让他过江返回江北,而是撤回南洋。
如今南洋的形势算不上多么好,也算不上多么差。
虽然婆罗洲道府坚定拥护八代大掌教,但南洋的面积太大,道门对南洋的掌控力完全无法与中原相提并论。中原地区要么是一州一道府,要么是两州一道府,最多也不过是三州一道府,可南洋那么多小国,大虞、扶南、爪哇、涅罗、澜沧、吕宋、素可、蒲甘全部塞在了一个道府里,那么必然是皇权不下乡的局面。
如果想要达到中原的掌控力,那么必须将婆罗洲道府进行拆封,一国一道府,或者两国一道府,最多不应超过三国一道府。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道门从三代大掌教时期便开始进取南洋,直到五代大掌教时期才算完全实控了南洋,建立一个庞大的婆罗洲道府其实类似于此时齐玄素直接建立塔万廷道府,属于过渡性质道府,而非最终目的。
按照道理来说,应该由六代大掌教和七代大掌教拆分过渡性质的婆罗洲道府,先分为南婆罗洲道府和北婆罗洲道府,然后再继续细分。只是六代大掌教和七代大掌教时期道门开始内斗,这个事情便被无限搁置。也许要等到齐玄素改制金阙的时候才能着手此事,完成前人未竟之事。
在这种情况下,权力不存在真空,必然会滋生大量的其他势力来填补道门的空白,过去有虫人和南洋佛门,现在也有“天廷”势力。哪怕道门已经内战,支持帝京的“天廷”也只是转入地下活动,远远谈不上被连根拔起。
婆罗洲道府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有心无力。
所以“天廷”在南洋仍旧有极大的生存空间。
此时帝京指示吴光璧退往南洋,并非让他送死,算是另有任务,甚至避开了芦州的主战场,有保存实力的考量。
吴光璧当然不会反对。
根本原因是帝京方面得到消息,被齐玄素任命为紫霄宫首席辅理的殷九阴疑似出现在狮子城,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为了以防万一,这才决定将“天廷”势力撤回去。一是起到监视的作用,二是以防万一,如果道门在南洋方面有什么动作,那么也能牵制一二,确保帝京方面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
撤退路线主要分为两条,一条是走海路,没什么可说的。不过现在海路戒严,整个海面上都是战船,北边是东海水师,南边是南海水师,双方对峙,直接从江州出海,未免太过危险。
另外一条路便是走陆路,绕过大真人府所在的吴州,取道湘州前往岭南,然后再退往南洋。
吴光璧在认真思考之后,决定以陆路的方式前往南洋,取道湖州,前往湘州,绕过吴州。
如果仅仅是吴光璧一个人,那么以他的伪仙修为怎么都能撤退,只是此时不仅是吴光璧一人,还有许多“天廷”的骨干成员,吴光璧要带领他们撤退,便要好好谋划一番。
首先,“天廷”要撤,可是“客栈”不撤,青鸾卫也不撤,根据帝京方面的指示,后两者就地蛰伏,随时等候命令。
吴光璧作为最高指挥,要把这两部分的人安排好了。
其次“天廷”撤退,动静必然不小,也一定会引起江南道府和紫光社的注意。
事实上,紫光社现在才抓到“天廷”的动向,正是因为吴光璧要撤,如果吴光璧一直潜藏不动,这个时间点也许还要向后推移。吴光璧把藏身地点选在大报恩寺,也是玩了一出灯下黑,毕竟再一再二不再三,按照一般思维,已经有了两次前例,不可能有第三次吧?吴光璧发动逆向思维,还真就再一再二又再三。
这是璇玑星主的失误,小殷也在第一时间就批评了璇玑星主。
吴光璧最终决定以化整为零的方式分批分多路离开金陵府,然后在湘州境内的桃源县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