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 继续军议中(2/2)
对他们来说,哪怕他们是外来者,但他们也真正融入到其中。
因为他们也为我们大唐做出了贡献,因为这些工程就是贡献的证明!”
李泰略带着几分唏嘘的说道,“因为他们真正获得了灵魂归属。”
“灵魂归属……”李靖听到了李泰的话,却是不由咀嚼这个名词。
而李泰则是继续的说道,“所以,对于将士们来说也需要一个这样灵魂归属的地方。
我觉得按照县,州,以及国家,给将士们建立因为牺牲后灵魂归西之处。
其中普通士卒牺牲将他们骨灰送回家乡安葬,由州县计入县志,每年县令清明时令需得对其进行祭拜。
然后对有明确立过功勋的士卒,将他们遗体骨灰运回所在州治所,将其安葬在治所中,州令除了每年清明时令祭拜以外,每年年末需得到相应家属之中慰问。
最后则是立过先登,阻敌,死守等重功的士卒,则在长安或者洛阳划出土地,为他们的公葬之所。
他们的事迹功勋由史官亲笔书写,并且享受到朝廷四时献祭。
他们军队编号额外保留,允许他们一子直接进入农业学府,甚至未来的兵法学府,等到其子从军后,将父亲的军队编号传承其子。”
“魏王想得周道!”李靖听到李泰的话,感叹道,“若如此将士们怕是要奋死了。”
“他们到底是用命为了大唐,我所能够做得也只是希望他们能够毫无顾忌的为大唐奋斗而已!”李泰不由带着几分的唏嘘。
“原本,我是不想要向魏王您询问他们的牺牲抚恤的,但是现在我却是比较的好奇,魏王准比怎么样进行抚恤士卒!”李靖此刻却是好奇的说道。
李泰说道:“先不说抚恤吧,先从常备役待遇说起吧,不论如何我会努力推动这些事的!
首先身为正式的军人之后,他们全家都会享受到一定的待遇,减免税负什么的且先不说,最重要得是他们亲属若是犯事,并不完全属于受到当地官府管辖。
军方必须派人参与整整个取证与审判的过程,若是罪名会涉及从军人员本人,则按照军法处置,而不是民法处理。”
李靖听到这话,思索了一会儿,不由点点头。
不得不说,这种保护军人地位的法令对身为军方代表的李靖来说,完全没什么好拒绝的。
军法怎么能够跟民法混回一谈呢,只不过现在把他们的亲属也列入了军法的保护范围。
从某一种程度来说,这一种奖励算是他们的亲属最能够感受到的,那么他们也就最是会支持前线的士卒。
“说完了这个,再说他们战死,则亲属保留军属身份,子女永久保留,妻子则到再嫁。”
李靖听到了李泰的话,思索了一下也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
这个时代女人的地位真不高,如果他们妻子选择守节,那军属身份能给与一定便利,如果选择另外再嫁找到新的依靠,那军属身份消失,毕竟都有另外依靠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当然,女性也可以选择一边仗着军属身份,一边与别人交往,对这种钻空子的,反正李泰不反对,但她生出来的孩子没有相应的军属身份也就是了。
“然后其他的福利,像能拿将士八层薪资可领取十年后停止,又许将士的儿子免费进入农业学府进行教育,甚至进入到军法学府进行教育,一直到他成年为止等等。”
“魏王您说的这些我相信,魏王您也有能力给,但这些东西应怎么样将其守住,真正的落实到将士们遗霜的手中!”李靖听到李泰的话思索了一会儿开口道。
说实话,李靖知道李泰能来钱,毕竟魏王手写的白条都能够当做钱花。
自己虽然不懂魏王是怎么操作的,但是李靖相信李泰不缺钱也就是了。
但这并不等于魏王真的能够把钱落到将士们遗霜的手上,这真的很难保证。
】
“首先是建立完善的户口制度,只有这个制度完善我们才能知道,他的亲属到底是谁,县令按照牺牲立碑的名单,进行发放补贴。
然后军方每年会组织一次对当地军属的慰问,以及组织当地老兵进行聚会,以保证军属与军方之间的沟通通畅,让当地老兵依靠同乡之谊,巩固这一份利益。
其次,军属是会有其他的额外社会补贴,这些社会补贴分在了农业学府,医舍,农学社等基础的组织中,所以就算是他们牺牲,但只要他们还是军属,那这份社会福利便不会消失。
他们的钱财如果被断了,完全可以通过这样的渠道向上传达。
第三,则写让科举后的举子进入地方写县志,只要军属向他们上报他们没有收到相应的抚恤,那么直接便是能够上达天听!”
说实话,李泰的这三条线索基本上涉及到了军方,内务省,以及御史。
要是这三线都断了,没办法让信息传达到上面,那么也就说明当地已生长出个能掌控军事,内务与御史的毒瘤了。
别做什么多想了,直接派遣军队把当地给铲除掉吧!
当然,最大可能是大唐已经彻底的衰弱下来,对于地方的控制衰弱到了极致。
而这样的国家,那也不需要多想什么了,军方还在想什么抚恤呢,还不如加入农民起义,推翻大唐,进入到新的历史周期律好了。
李靖自然明白李泰所列出的这三个渠道,在李靖看来有这三个渠道也足够了。
也不在多说什么,而是正色说道,“魏王对于退伍老兵又有什么解释?”
“因为我觉得士卒的巅峰也就是三十五岁,若是高于三十五岁,士卒必然会走下坡路。
所以三十五岁以后的士卒,需要安排他们有序退伍,但将他们退伍不是直接丢到民间不管了,而是必须要安排好他们的后路,否则必然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李泰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