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4章贾生之才(2/2)
梁怀主死后,贾谊郁郁寡欢,但在临死之前,还给文帝上疏,针对了 一件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贾谊上疏日:“下即不定制,如今之势,不过一传、再传,诸侯犹 且人恣而不制,豪植而大强,汉法不得行矣。
陛下所修以为藩扦及皇太子 之所恃者,唯淮阳、代二国耳……… 贾谊上疏大概说了什么呢? 扩大诸侯国的规模! 准确的说,是扩大梁国和淮阳国的规模! 听到这,老教授忍不住虚心请教道:“射马,贾谊的一贯主张不是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吗? 什么叫【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其实就是显错的推恩令早期版本, 很多人以为,显错就是推恩令这个历史上最大阳谋的首创 其实不然,最少贾谊在他之前就提出了类似推恩令的想法,这就是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扩天诸侯的人数规模,但控制诸候中的强藩。
对于老教授的问题,徐鹤解释道:“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众建诸 侯而少其力,是长治久安之计,扩大梁国和淮阳国的规模这是权宜之 计。”
“为什么要区别对待?因为最简单的道理,只有亲生儿子才能靠得 住!”
说话的话说得浅显且直白,将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缔造者之一汉文帝, 以及名臣贾谊的想法,扒了个干干净净。
这一时期的大下诸侯,北部有燕国、代国、河间国、赵国,东部和中 部有从齐国分割出来的城阳国、济北国之类,又有梁国、楚国、淮阳国, 南部有吴国、淮南国、长沙国。
而汉文帝亲生儿子的封国就只有代国、梁国和淮阳国。
梁怀主已经死了,还没有继承人,如果梁国因此被取消了,那么汉文 帝能够真正安心倚仗的诸侯国就只剩下代国和淮阳国了。
代国北境和匈奴接壤,自顾尚且不暇,帮不上朝廷多大的忙,至于 阳国,面积太小,实力太弱,就像一块可口的小点心,只会引起强邻的贫 欲,却毫无办法对其他诸侯形成制约。
虽然除了长沙国之外,关下诸侯都是刘姓,但亲戚关系的关然法则是 “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认不了”。
如今刘揖死于意外,那能胜任一国诸侯的皇子就剩下刘武和刘参两个 了。
如果不给他们广土众民的话,文帝和朝廷的话语权无疑就受到了削 弱。
再加上,梁国如果得到扩张,就足以抗衡齐、赵,淮阳国扩张,就 能制衡吴、楚,这样一来,用贾谊的话来说,就是【下高枕,终无山东 之忧矣)。”
张操道:“那最后汉文带听从了贾谊的意见了嘛?”
“帝于是从谊计,徙淮阳王武为梁王,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得大县 四十余城。
后岁余,贾谊亦死,死时,年三十三矣!”
服了,服了! 老教授服了。
原来,这就是他.….一个王府教授与状元之才之间,巨大的学识鸿 沟。
徐骑马不仅书读得好,而且还能从一件不起眼的记述上,引电出这许 多治国理政的学问来。
所以汉文帝采纳了贾谊的意见,将刘武改封梁主后,得到了任么样的 效果? “若十年后,七国之乱爆发,梁主刘武果然起到了中流磁柱的作用! 死死阻拦七国之兵给文帝带来了喘息之机!”
张璨感叹道:“没想到贾谊竟是天纵之才,见事于微末发端,听了姐 夫的这番话,犹如亲历!神往无比!”
徐鹤笑道:“一会儿我录下贾谊《益壤》、《权重》二文交给殿下, 殿下读完后更知贾生之才一一风流绝代!”
显示本书 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