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文化托拉斯:帝国出版集团的第一步(2/2)
因为在《英国佬》的事务决策上,一直视亚瑟为贵人的狄更斯向来唯他马首是瞻。
丁尼生在当年从剑桥退学后的人生低谷期里,也是亚瑟伸手将他拉出了万丈深渊。
至于大仲马这没心没肺的家伙一直都挺有主见,但是这胖子对金钱的观念一直都挺有问题,哪里危险就往哪里钻的人难道还会担心投资失败吗?况且,比起当一个有钱人,大仲马更崇拜雨果那样能成为意见领袖的家伙,如果《英国佬》能提供这样的机会,哪怕只有一丁点,他也乐得往里面投钱。
至于海涅嘛……
且不论海涅加入《英国佬》的时间较晚,并且人微言轻,没有多少股权。
看在亚瑟此前多次爽快替他支付账单以及《英国佬》源源不断支付的稿费份上,他早就被亚瑟潇洒挥动签字笔的有形大手迷住了。
如果您还不理解,不妨看一看海涅去年在巴黎《立宪报》上替《英国佬》写的那篇文艺评论文章。
——最近我们常常看见巴黎的读者在讨论侦探这一新兴的体裁,这种源自不列颠的全新门类正在迅速占据巴黎书店的各类推荐书单。但是究其根本,这一新题材的开创者究竟是谁?在侦探的发祥地伦敦,伦敦读者普遍认为,侦探的那个源头,它是什么?它是亚瑟·西格玛先生。
——或者换句话说,他正是“来自约克的法拉第”“在莱比锡成名的罗西尼”“伦敦的李斯特”亚瑟·黑斯廷斯爵士。喔,抱歉,或许这么说对他有些不尊重,李斯特更应该被称作“巴黎的黑斯廷斯”,而且还是乞丐版的。因为这位先生不像是亚瑟那样多才多艺,除了弹钢琴什么都不会……
迪斯雷利看到大伙儿都对亚瑟的意见表达了支持,他在纠结了一会儿后,也本着“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的态度点头同意了,毕竟欠三千镑外债和欠四千镑又能有多大区别?
“亚瑟,谈谈你的计划吧。”
对于亚瑟来说,比起枯燥无味、费心费力的外交报告,写一份商业计划书可要有趣多了。
这位从1829年开始便每日坚持工作12-14小时以上的怪人即便是没了官职也闲不下来。
“虽然目前三卷本依然是市场上的主流,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到当前正在发生的变化。自从《英国佬》大获成功后,以连载为销售方式的文学杂志如雨后春笋般接二连三的冒了出来。”
亚瑟在身后的小黑板上洋洋洒洒的圈出了目前的几大主要威胁:“首先,我对咱们《英国佬》的作者实力从不怀疑,我甚至可以说的更夸张一点,不管《布莱克伍德》、《康希尔》、《圣殿酒吧》,不管咱们的这些竞争对手如何诋毁我们,《英国佬》在作者群的储备上绝对是不列颠第一。我们有着时尚领域的高斯:亚历山大·仲马,有着英国文坛的泊松:查尔斯·狄更斯,有着政治风俗方面的伏尔泰:本杰明·迪斯雷利,有着德意志诗坛的新歌德和不列颠诗坛的小乔叟:海因里希·海涅和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当然了我们还有情色文学的莎士比亚:埃尔德·卡特先生。”
亚瑟说到这里,众人忍不住都笑出了声。
虽然他们不会厚着脸皮承认自己这么有实力,但是在心底里,连年增长的销售成绩确实给予了他们极大的自信心。
《布莱克伍德》早就不是高不可及,《英国佬》在这场竞争中俨然已经占据了优势,相较于一板一眼的古典文学,时尚确实更受读者欢迎。更别提,《英国佬》实际上还有个不能摆在明面上,主要作品大部分以佚名形式的、抢占市场占有率的大杀器。
亚瑟背着手在房间内踱步:“如果排除杂志的高昂价格,我相信,在能够负担得起的前提下,不列颠的读者们都更愿意买上一份《英国佬》而不是《布莱克伍德》解闷。限制我们将出版帝国铺往更广阔天地的,除了每份4便士的印花税以外,还有我们的印刷效率和销售渠道。出版印花税的问题,目前来看,短期之内应该很难出现转机。而印刷效率的问题,在我们引入新式印刷机以后,将会得到极大缓解。所以,我们现在要聚焦的问题,主要在于销售渠道方面。《英国佬》不应该局限于成为一家私人出版社,我们也不应该把目光放的太短浅,仅仅满足于做做出版业务,我们要建立自己的书店,成立自己的销售网络,成为一家涵盖内容生产、印刷制造、线下销售为一体的伟大公司……”
亚瑟说到这里,众人不由听得直咽口水,这样美好的前景自然非常吸引人,但是也带来了新的忧虑。
迪斯雷利忍不住发问道:“亚瑟,我当然同意你的看法,这一切听上去确实很美好。只不过,依照咱们的财力,在购置了新的印刷机以后,最多再发行一两种廉价杂志可能就是目前的极限了,至于你说的书店,你也知道现在伦敦的房子有多贵……而且,我虽然对咱们的内容有信心,但是我还是不认为咱们能凭借《英国佬》撑起整个书店的仓库清单。”
亚瑟抬手示意迪斯雷利打住:“本杰明,我也理解你的担心。咱们虽然目前绝对称不上是穷人,但是也称不上是什么大富翁。所以,为了替将来的美好愿景做好准备,为了募集到足够的资金,咱们必须要做出一定的改变。其实昨天,我特意去了一趟金融城,并且与莱昂内尔简单的聊了聊我的想法。莱昂内尔向我保证,如果《英国佬》真的做好了准备,要从一家私人出版社改组为股份制公司,罗斯柴尔德银行愿意成为咱们的上市保荐人和股票承销商,并派出专业人员梳理咱们的会计账目和主营业务盈利记录,确保我们能够通过通用会计准则的审查。”
“上……上市?”
亚瑟释放的重磅炸弹顿时点燃了编辑部内的情绪,所有人都没想到亚瑟居然会提出如此大胆的提案。
他们之所以没想到这一茬倒不是因为想象力匮乏,而是因为此前伦敦证券交易所还从未出现过出版公司的股票。
19世纪的金融市场中可供股票投资者选择的公司类型远没有后世那么多。
在那里交易的股票,要么是是从事纺织、钢铁、煤炭等工业生产的制造业公司,要么是主营进出口、航运、铁路的贸易物流公司。除此之外,则多为从事银行、保险的金融公司和涉及房地产开发和投资的地产公司。最多,再加上一些提供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服务的公用事业公司。
出版社上市简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就连《泰晤士报》等老牌公司都未曾设想过这样的未来。
因为在大部分人看来,出版业其实是相对廉价的事业,投入少回报低,不仅没什么上市融资的必要,而且就算上市也不一定能融到多少钱。
因此,亚瑟的想法虽好,但是却未必能收到什么效果。
如果上市了但是反响平平,那还不如从一开始就放弃这个想法。
但是亚瑟接下来的话却再次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我知道你们在担心什么,咱们《英国佬》虽然卖的还不错,但是那些工业公司随便拿出一间煤矿的产值,都够咱们干个十年。我和莱昂内尔讨论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但是莱昂内尔的意见是,要么咱们不干,要么咱们就干一票大的。你们或许都知道,罗斯柴尔德掌握着《泰晤士报》的不少股权,所以如果咱们这次上市,莱昂内尔打算说服他的父亲,将这部分资产一起打包进这家全新的上市公司。而且,他还认可了我拿下曼彻斯特-利物浦铁路公司站点书报摊独家经营权的想法,并愿意继续加大对咱们的投资力度,帮助咱们把正在建设的大西部铁路各站点书报摊独家经营权也一并拿下。”
“你是说,把咱们的出版业务和铁路建设挂钩?”迪斯雷利敏锐的捕捉到了亚瑟的意图。
谁都知道当下伦敦证券交易所里最火热的项目是什么,是铁路!
虽然曼彻斯特-利物浦铁路在通车仪式上就发生了撞死前国务大臣赫斯基森的不幸事件,但是当这条铁路通车的第一年就交出了载客量50万人的豪华财报后,就没有投资者再继续关心火车头究竟撞死了谁了。
正因如此,正在建设的大西部铁路股票也随之水涨船高,亚瑟等预先购入该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早就获得了五倍以上的投资回报。而随着赚钱效应的扩散,那些苦于买不到铁路公司股票的投资者,便纷纷转过头购买起了那些持有铁路公司股份的银行和保险公司股票。
换而言之,这年头,在伦敦证券交易所里面,只要公司能与铁路沾边,那股价就能起飞。
虽然迪斯雷利不知道车站书报摊这种全新的书籍销售方式能不能赚钱,但是他知道只要消息传出去,即便书报摊不挣钱,股票上也迟早能赚回来。
更何况,罗斯柴尔德家族居然还愿意将他们手中的《泰晤士报》股份一起并入新公司,或许《英国佬》和《泰晤士报》确实没有工业公司那么赚钱,但是如果论名气,十家工业公司都抵不上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
迪斯雷利深吸一口气,开口问道:“上市公司的名字定下来了吗?”
亚瑟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就叫‘帝国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