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唯一的破局点(2/2)
在这方面,有着现实的困难,国资入局,效率高低暂且不说,不以市场为导向,容易出现很多问题。
至于民资嘛,没什么长远的眼光,习惯了赚快钱,基本不可能投入这类起码要六七年,甚至是十几年才能看得到回头钱的长期项目,太长久的未来,变数太大了,承受不起成本和代价。
只有金尚这种有钱有实力,又有超前的眼光,看透未来国际能源市场变局,还有“金手指”保驾护航的穿越者,才有把握以年为单位,布下这么大的局。这么大的生意,可不是几十万几百万的规模,一旦出现失误,亏损可是以几十亿,几百亿计算,而且是每年都这么大投入,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一般民间资本哪敢这么玩
当然了,金尚也不是冤大头,明明条件不合适还要硬上。
眼前这份报告里面,很多好处都能吃到,但并不意味着完全照顾了今夕文化的利益。
着眼当下,金尚觉得自身的优势还是很大的。
以北海船务的能源动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北船重机和北船动力公司,在柴油机和双燃料领域有不少积累,汽油机则没什么特别的亮点,前者在小型化方面颇有建树,后者就有点乏善可陈了。
“柴油机和双燃料内燃机领域,还是要巩固优势,不可能放着现成的优势技术不用,在载重卡车、大型轿车和快递运输用货箱车方面,天然气柴油车,甲醇柴油车已经有不少在内部和友商方面试用了,量产可期……”
即便是以代工和改装为主,以柴油为引燃剂,天然气和甲醇为主燃料的双燃料发动机,只要稍微改一改,就能使用得很不错,最高代用率超过百分之九十五,节省运营成本相当可观。
再加上技术相对成熟的轻混系统,改善了启动和加速功能,增加了部分动能回收功能,目前的用户体验相当不错。
“以柴油机为基础的动力系统啊!”
洪仁全得意地附和着,这是他执掌北船机电最得意的成果之一,在国内中小型柴油机市场,就是民营企业中的龙头老大,十几年前为了转型,就开始研发双燃料发动机,虽说到他退休的时候,都没有等到“风”来,可技术积累到底是相当丰厚,为金尚接手后的转型与深度挖掘价值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时至今日,整个大东亚,北海船务几乎是唯一的双燃料船制造商,现有的十几条运营中的内河近海中小型商船,全都是自家造的。
千禧年之前,船用燃料油(重油或者渣油)的价格,在部分地区的使用成本,甚至比天然气和甲醇还要低,就连金尚要求研发的柴油代用压燃剂二甲醚,价格都要更高。
在一九九八年的当下,lng(液化天然气)的成本优势,相对于汽柴油,并不明显,并且已经持续了好长时间,直到天然气开采技术大幅度提高,价格下挫,原油价格持续飙升,才渐渐拉开差距。
也就是说,洪仁全研发的双燃料内燃机技术,有点生不逢时,如果晚十年,将会是另一番局面。
恰好,金尚接手之后,有实力投入,撑过最后几年艰难的拓荒期。
甚至更进一步,在相对成熟的柴油机和还算过得去的汽油机基础上,研发出了国际领先的高压共轨、电控直喷、稀薄燃烧和均质压燃技术,有的比较成熟,有的有待改进。
倒不是说技术方向有问题,而是目前的电子科技水平和监控传感器的质量限制了能力的发挥,如果要上高精尖仪器仪表,那成本就不可控了。
许多产品的商业化量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在实验室里“手搓”一批实验测试用车,或者委托汽车厂制造一批改装车,投入使用,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什么的,已经很不错了。
金尚除了推出一批车辆,挂在今夕商城的运输车队,委托友商试用,还整合了两家市区出租车公司,放了千余辆双燃料车,di超级混动车,天然气汽车、甲醇动力车和弹性燃料增城车来运营。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车型都不成熟,目前有三款车被投入市场,进行了小批量的试生产。
柴油甲醇双燃料大型越野车(城市suv,皮卡,轻卡);甲醇燃料运动跑车,也就是金尚开着玩的那一款;大电池小油箱弹性燃料增城车,纯电续航接近一百三十公里,满油满电四百二十公里。
尤其是最后一款,作为城市代步车,表现相当好,上市近三个月来,平均每月卖出一千二百多辆,不算一炮而红,但也算是开了个不错的好头。
这款增程车和di超级混动一起,在城市路段的出租车运营中,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省油和节省运营费用的能力,燃油驱动里程刚超过百分之十一点点,也就是说,接近百分之九十的路段,都是电力驱动,这个表现实在是太理想了。
如果不是高速路段的油耗表现略差,今夕文化旗下的子公司在汽车市场的试水表现简直完美。
至于不足之处,以后慢慢升级换代就是了。
为什么用增程这种落后的技术打开局面,是经过金尚深思熟虑的。
无他,技术成熟,难度低,避开了没有多少级技术积累的高效汽车发动机和变速箱的难关,仅仅需要重量轻的大容量动力电池,过得去的内燃机,马马虎虎的电控系统,就能比较轻松地组装出一台成熟的增程汽车。
新技术推出要谨慎,可增程车这类落后的“过时”车型,在如今越来越发达的大城市,还是很有市场的,有需求和市场空白就有“新玩家”插足的余地。
如果真的搞什么高压共轨电喷柴油车,双燃料车或者di超级混动,谁知道你是哪根葱,反而这类有点客户认知度的增程混动,能够卖得动。
果然,金尚力排众议的决策,被证明是对的。
这既是金尚深思熟虑选择的方向,也是“金手指”保驾护航的结果。
就在三人还在聊着的时候,金尚手边的电话响了,不是座机,而是私人手机,来电显示备注着“梅应年”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