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同人 > 盖州传 > 第136章 盛世繁华,诗文礼乐

第136章 盛世繁华,诗文礼乐(1/2)

目录

在这段黄金时期,盖州的百姓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安宁与富足。他们或耕田织布,或捕鱼晒盐,或经商远行,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全州人口近十万,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片和谐美好的景象。

除了渔业与盐业,盖州的蚕业也悄然兴起。春蚕吐丝,细密而坚韧,成为当地妇女们手中的宝。她们巧手编织,将蚕丝织成一件件精美的绸缎,远销四方。李沐风在一次游历乡村时,被一位老蚕娘的故事深深打动。老蚕娘一生致力于蚕桑事业,她不仅教会了村民们养蚕织锦的技术,还带领大家改善了生活条件,让贫困的乡村焕发了新的生机。

人们开始更加重视蚕桑业的发展,纷纷投入到这一行业之中,盖州的丝绸制品逐渐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商业的繁荣,盖州的交通运输业也迎来了大发展。船只穿梭于渤海之上,将盖州的货物运往山东乃至更远的地方,同时引进外地的茶叶、瓷器等商品,促进了盖州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随着经济的繁荣,盖州的文化与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春天。州内设立了学馆,州教授们传道授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才俊。诗词歌赋、书画艺术在这里得到了传承与发展,为盖州的文化底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盖州,是一个文人荟萃之地,诗文礼乐独领辽东。

当时,盖州诗文当推王庭筠,王庭筠(公元1156——1202年)金书画家。字子端,号黄华山主,又号黄华老人。金代熊岳废卢州,归属盖州人;左相张浩外孙,居山东郓城黄华山下。王庭筠于公元1151年出生在金代辽东,今营口盖州地区。出身于书香世家,是左相张浩的外孙、书画家米芾的外甥、汉朝太原贤士王烈的32世孙。其父王遵古(字仲元),正隆五年(1160年)中进士,官至翰林直学士,为官清正,学识渊博,时人誉之为“辽东夫子”,娶太师南阳郡王张浩之女,生四子,王庭筠排行第三。

王庭筠善诗文,“文采风流,照映一时”,以七言长诗造语奇险见称。元好问《中州集》称赞他“诗文有师法,高出时辈之右”,又在《黄华墓碑》中说他“暮年诗律深严,七言长篇尤以险韵为工”。况周颐云:“金源人词,伉爽清疏,自成格调。 唯王黄华小令,间涉幽峭之笔,绵邈之音。“(《惠风词话》卷三)王庭筠诗虽然工于造语,风格清隽,但偏于模拟,较少艺术独创性。其内容大多以闲适为主,除少数篇章抒发了一些宦途波折的苦闷情绪外,极少接触现实题材。这较典型地代表了大定、明昌间金代诗坛脱离现实的风气。其存诗近30首,存词10多首,被元好问收入《中州集》及《中州乐府》。

书画,山水师任询(字君谟),其书法和枯木竹石学米芾,重视笔墨情趣,不为成法所囿,上逼古人。与党怀英、赵沨、赵秉文俱以书法成名家,其画与诗文紧密结合,发展了文人画派,对后世影响甚大。传世作品《幽竹枯槎图》卷,绢本,墨笔,卷末王庭筠以大行书题识曰:“黄华山真隐,一行涉世,便觉俗状可憎,时拈秃笔作幽竹枯槎,以自料理耳。”该画笔墨富有变化,柏树用笔潇洒爽朗,水墨淋漓,霜韵铁骨;画竹笔力挺劲,叶如刀裁,纵恣奔放,现藏日本京都藤井齐成会。明李日华《六砚斋三笔》说:“庭筠书法沉顿雄快,与南宋诸老各行南北,元初,子山诸人不及也。”金国元好问认为:庭筠书法虽有北方胡羯末的雄悍之气,却也风流蕴藉。元袁櫵说:“黄华老人悉祖宝章,故其大气超轶抗衡。”后人对其书法评论是很高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