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回到明末当个大贪官 > 第113 章 雍正禁烟

第113 章 雍正禁烟(1/2)

目录

在京城繁华的背后,皇宫深处,雍正帝正坐在御书房内,烛光将他的身影拉长。他眉头紧锁,目光坚定地凝视着案桌上堆积如山的奏折,心中思绪万千。

“朕肩负着祖宗交付的大业,这大清的江山,万不可在朕的手中衰败!”想到此处,他的眼神更加坚毅。

为了加强皇权的集中,雍正帝力排众议,设立了军机处。从此,军政大权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一个寻常的午后,雍正帝召集重臣于殿内。

“朕设立军机处,乃是为了国家之长治久安,让朕能迅速决策,应对各方风云变幻。”雍正帝的声音铿锵有力,心中却深知此举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但为了江山社稷,他义无反顾。

大臣们纷纷跪地,高呼:“皇上圣明!”看着这些臣子,雍正帝心中暗想:“希望你们能真心为朕、为大清效力,莫要阳奉阴违。”

而在皇位传承问题上,雍正帝推行了秘密建储制。一日,他单独召见了几位心腹大臣。

“皇子之间的争夺,向来是朝廷动荡之源。朕此举,是为了避免纷争,保我大清江山永固。”雍正帝目光深邃,心中满是对后世子孙的忧虑和对王朝稳定的期望。

在经济方面,雍正帝大力实施“摊丁入亩”政策。乡野之间,百姓们听闻此策,欢呼声响彻云霄。

“皇上圣恩,减轻了咱们的负担,日子有盼头了!”一位老农激动得热泪盈眶。

雍正帝想到百姓能因此过上稍好一些的日子,心中稍有慰藉:“只要百姓能安居乐业,朕的苦心便没有白费。”

同时,“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的推行,让官场风气为之一新。官员们在这股新风下,也收敛了以往的贪婪。

“朕要让这官场清明,让那些贪官污吏无处遁形。”雍正帝在心中暗暗发誓。

社会改革的浪潮同样汹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政策的推行,打破了士绅阶层不纳税的特权。一些士绅心怀不满,聚集起来。

“这是皇上的旨意,谁敢违抗?”官员的呵斥声让他们不敢造次。

“朕要公平,不能让这特权破坏了国家的根基。”雍正帝心中毫无动摇。

雍正帝还时刻关注着民生,大力兴修水利。江河之畔,工匠们热火朝天地劳作着。

“一定要让水利造福百姓,让田地丰收,百姓富足。”雍正帝想象着未来的美好景象。

在西北,战火纷飞。雍正帝果断调兵遣将,平定叛乱。边疆战场上,军旗飘扬,喊杀声震天。

“为了国家统一,为了百姓安宁,定要将叛军一举歼灭!”将军鼓舞着士气。

雍正帝在宫中踱步,心中焦急:“只盼将士们早日凯旋,还边境太平。”

在文化方面,雍正帝注重文化教育,下令编纂《四库全书》等重要典籍。翰林院的学者们日夜忙碌,不敢有丝毫懈怠。

“文化昌盛,方能传承千秋万代。”雍正帝期待着典籍问世的那一天。

在雍正帝的一系列改革下,大清王朝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这背后,是雍正帝无数个日夜的操劳与思索。

弘时作为雍正的第三个儿子,年龄大于弘历,但最终弘历成为了雍正的太子人选,这其中的缘由颇为复杂。

当年,当雍正还是四爷胤禛的时候,他曾依附于太子胤礽。然而,不幸的是,太子胤礽被康熙皇帝废除了太子之位,这使得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八爷胤禩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和影响力。其背后的原因在于,清朝的先祖皇太极也是以八王子的身份登上皇位,许多人认为胤禩有着与皇太极相似的才能,因此将他视为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选。在这种情况下,胤禩的势力迅速壮大,而四爷胤禛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面对如此困境,四爷胤禛向谋士邬思道寻求建议。邬思道提出了一个策略:让齐妃的娘家人送出一美女给八爷胤禩当妾身,对八爷胤禩表示友好。这样一来,无论未来是胤禩还是其他皇子继承皇位,四爷胤禛都能够保持一定的退路。这个决策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蕴含着深远的政治智慧。通过这种方式,四爷胤禛巧妙地在权力斗争中保持了灵活性,为自已的未来创造了更多可能。

四爷胤禛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并自称为雍正帝。他深知自已的皇位来之不易,因此决心稳固自已的统治地位。为此,他对昔日的竞争对手胤禩展开了残酷的打压,将其视为政治上的头号敌人。

然而,弘时的母亲齐妃和八爷胤禩的妾室是姐妹!这层特殊的关系使得弘时与胤禩之间建立了一种紧密的联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胤禩的支持。对于一个聪明的人来说,面对如此复杂的政治局势,理应与姨父八爷胤禩这样的人物断绝来往,但弘时却在母亲所谓姐妹的情感影响下,犯下了致命的错误——站错了队。这种立场上的对立,使得雍正皇帝对弘时产生了极度的不满和失望。他开始怀疑弘时是否真的能够继承大统,是否具备足够的智慧和决断力来治理国家。而弘时也因为自已的错误选择,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之中。

弘时身为雍正的儿子,心中对皇位自然有所期待。然而,雍正早已暗中选定了弘历作为继承人,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弘历在先帝康熙时期立下的功劳,得到了先帝的认可。这个决定令弘时深感被冷落和排斥,内心充满了失落感。

八爷胤禩等人见机行事,趁机通过亲戚关系来拉拢弘时,企图利用他来动摇雍正的统治地位。而弘时在姨父八爷胤禩的影响下,很有可能会变得更加坚定地与雍正对立。

到了雍正五年的时候,弘时竟然敢公然在朝堂大臣面前为姨父八爷胤禩求情,并毫不留情地指责雍正不顾及手足情谊以及亲戚关系。对于雍正来说,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父子间的矛盾因此又一次被激化。

弘时最终还是选择站在了雍正的对立面,对其父亲所做的一切都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这样一来,雍正对弘时的防备之心也随之更加强烈。

为了彻底切断弘时与皇室的联系,雍正毅然决然地将弘时过继给了八爷胤禩作为儿子。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弘时的严厉惩罚,更是对他和胤禩之间关系的全盘否定。

雍正五年,雍正皇帝再次对弘时下了狠手,他不仅将弘时从玉牒中除名,还剥夺了他的宗室身份和黄带子。这意味着弘时被彻底逐出了皇室家族,成为了一个普通百姓。这样的惩罚对于弘时来说无疑是极其沉重的打击,让他在皇室中的地位瞬间跌落谷底。曾经作为皇子的他,如今却失去了所有的特权和荣耀,甚至连最基本的宗室身份都被剥夺了,应了那句话最是无情帝位家。

而弘历则在熹贵妃的教导下,开始频繁地去讨好无后的皇后。他每次见到皇后都会恭敬地行大礼,然后用温柔而亲切的声音喊一声:“大额娘!”这句称呼让皇后感到格外温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甜蜜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弘历与皇后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仿佛亲如母子一般。

在这个过程中,弘历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明才智和政治敏锐度。他善于察言观色,了解皇后的喜好和需求,并巧妙地满足它们。同时,他也积极参与宫廷事务,表现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热情。这些都让皇后对他越发赞赏有加,认为他是一个有能力、有担当的皇子。

最终,弘历凭借着自已的努力和才华,成功地赢得了皇后的支持。在一次重要的宫廷会议上,皇后亲自向皇帝推荐了弘历作为未来的皇位继承人。由于皇后在宫中地位尊崇,她的意见具有相当的分量。因此,皇帝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立弘历为太子,正式宣布了他将成为下一任皇帝的消息。

而对于皇后来说,她之所以选择亲近弘历而非弘时,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原来,皇后一直对自已的儿子弘辉的死因心存疑虑。她怀疑弘辉的死与齐妃有关,但却没有确凿的证据。因此,当面对两个皇子的竞争时,她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已没有直接利益冲突的弘历,希望能够借助他的力量来揭开真相。

年羹尧之妹、敦肃皇贵妃年氏,是雍正皇帝最为宠爱的妃子之一。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尽管年妃深得雍正宠爱,但她所生的三子一女却无一幸存,均不幸夭折。这种情况着实令人疑惑。

有人认为,年妃之所以备受宠爱,导致其他嫔妃心生嫉妒与怨恨,这或许是造成她子女夭折的原因之一。毕竟,宫廷斗争往往残酷无情,各种阴谋诡计层出不穷,而年妃的地位和受宠程度自然成为众矢之的。

另一种可能则涉及到政治因素。年羹尧手握重兵,战功赫赫,权势日盛,甚至有“功高震主”之势,对雍正构成一定威胁。因此,雍正有可能默许或纵容了针对年妃子女的悲剧事件,以削弱年羹尧的势力。这样一来,年羹尧便无法通过自已的妹妹及其子女来巩固家族地位。

无论是后宫争宠还是政治考量,都反映出封建帝制下的黑暗面。权力斗争使得人性扭曲,亲情淡漠,甚至连无辜的孩子也成为牺牲品。这一切再次证明了那句老话:“最是无情帝王家。”

在雍正三年,敦肃皇贵妃年贵妃不幸患上了严重的疾病。与此同时,雍正帝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罢免年羹尧的陕甘总督职务,并将其调任至杭州担任将军。这一系列事件让年贵妃深感忧虑,她最为担心的便是那句古语所说的“狡兔死,走狗烹”,而如今这种命运似乎正降临到年家头上。尽管对年羹尧的不满早已存在,但雍正帝却一直隐忍不发,直到现在才采取行动。由于构成最大威胁的十四阿哥已被软禁,年家如今成为了众矢之的。

就在这一年,年贵妃的身体状况开始变得虚弱起来。当时,她正怀着皇九子福沛,然而,由于年羹尧的事情让她忧心忡忡,情绪波动较大,最终导致她动了胎气,不幸小产。这次意外给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她的身体从此一蹶不振,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面对这样的局面,年贵妃感到无比焦虑和担忧。她深知自已的病情可能无法治愈,但仍然希望能够继续陪伴着雍正帝。同时,她也明白年羹尧的处境艰难,他的傲慢自大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使得整个家族陷入危机之中。因此,年贵妃下定决心要保护好自已的孩子,确保他们的安全与未来。

身处皇宫的年贵妃被忧虑、困惑和恐惧三面夹击,心中忧闷,最终抑郁成疾。然而,雍正皇帝并没有打算放过她的哥哥年羹尧。雍正甚至在朱批中写道:“朕闻得早有谣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之语……

不仅如此,雍正还在四川巡抚的朱批上对年羹尧破口大骂:“这样禽兽不如之才,要他何用?”

雍正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整个紫禁城都被一片阴霾所笼罩。年妃,这位曾在宫中绽放过独特光芒的女子,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消息传到雍正帝的耳中时,他正在养心殿中批改奏折。一瞬间,手中的朱笔停滞在了半空,他的眼神变得空洞,仿佛灵魂也随着年妃的离去而抽离了一部分。良久,他缓缓站起身来,那高大的身躯此刻却显得无比沉重。

宫中迅速地忙碌起来,为年妃筹备着隆重的葬礼。雍正帝亲自指挥着一切,他目光坚定,却难掩那深深的悲痛。灵堂之中,烛光摇曳,映照出他憔悴的面容。

“朕从未想过,这一天会来得如此之快。”雍正帝自言自语着,声音中带着无尽的哀伤。

身边的太监和宫女们都低垂着头,不敢发出一丝声响。他们深知皇帝此刻内心的痛苦,生怕稍有不慎便会触怒龙颜。

在年妃的葬礼上,雍正帝亲自宣读悼文,声音哽咽。“敦肃皇贵妃,你的离去让朕的心中如缺了一块。”他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强忍着不让其落下。

“年妃一生温婉贤淑,她的家族理当受到朕的宽厚待遇。”雍正帝对着大臣们说道。

在朝堂之上,有人进言,认为应当借此削弱年氏家族的势力。

雍正帝怒目而视,斥道:“年妃一生为朕付出诸多,朕怎能因年羹尧之过而累及她的家族?”

此后,年氏家族在雍正帝的庇护下,依旧保有一定的地位和荣耀。

别看雍正的致词很爱年妃,还给她封号这正是要演给天下人看,他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他是一位很出色的演帝。如果他真是这么爱她,她会抑郁成疾而病重死亡吗?

在那红墙黄瓦的紫禁城中,年妃曾是一抹璀璨的光芒。雍正对她的宠爱,众人皆知,那封号“敦肃皇贵妃”仿佛是爱情的明证,让天下人皆称道皇帝的有情有义。

然而,这看似恩爱的表象下,却隐藏着无数的波谲云诡。当一个个幼小的生命相继在年妃怀中消逝,她的心被撕裂得千疮百孔。她渴望着能再有孩子,为此,她想尽了法子。

那一日,年妃满怀期待地端着一碗新鲜的鹿血要给雍正补腰子,来到雍正面前,眼中满是关切与希冀。

“皇上,臣妾为您准备了这补身子的鹿血,您用了定能龙精虎猛。”年妃轻声说道。

雍正却瞬间变了脸色,他心虚地一挥袖,将那碗鹿血打翻在地,怒喝道:“你这是何意?莫非是想害朕?”

年妃惊呆了,泪水瞬间涌出眼眶,她万万没想到,自已的一片真心竟换来这般责骂。

“皇上,臣妾只是为了您好,为了能再有我们的孩子……”年妃泣不成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