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都市 > 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 > 第468章 吴大帝太傅抗敌,缓行军司马往事

第468章 吴大帝太傅抗敌,缓行军司马往事(1/2)

目录

第468章 吴大帝太傅抗敌,缓行军司马往事

年初吴主孙权逝世后,太子孙亮按制登基为帝。

群臣为孙权上谥号“大”,是为吴大皇帝,立庙号“太祖”,安葬于蒋陵。

最初的吴太子并不是孙亮,而是孙权长子孙登,孙亮是七子。

可惜孙登在孙权称帝第一年就因病早逝了,这就使得储君之位突然就空了出来。

而孙权次子孙虑无意储君之位,便请求外放,被孙权封为建昌侯,以示与储位无缘。

于是孙权就顺位任命三子孙和为太子,四子孙霸为鲁王。

可是孙霸并不甘心只因为年纪小一两岁,便错失储君之位,内心欲望的支持下,他开始不断拉拢朝臣,想要与孙和争锋。

两人的矛盾也在不断激化。

渐渐地朝中大臣开始分为两派,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

其中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支持太子孙和。

而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支持鲁王孙霸。

这场储位之争,持续了九年,一直到吴国赤乌十三年,也就是汉宣武十二年。

孙权见储君之争已经影响到朝政的基本运转,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卷入其中,不得不亲自下场,制止这场闹剧。

于是于当年的八月,废除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

跳过五子孙奋,六子孙休,重新立诸子中较为聪慧的七子孙亮为太子。

如今刘璿发动南征,也是看在孙权逝世,多位东吴大将也不在了,想要欺负孙亮新君继位,一举平定东吴之地。

“据线报,汉帝意图趁先皇崩逝,国内动荡之机三路齐发,南侵吾国,其中最重要的东路大军,有多达十万之众,是为重中之重,诸卿可有对策。”

太傅诸葛恪立即出列道:

“今我吴国与汉国的防线,大致与大江相同,最东边为丹徒,最西边为江陵。

然由于大江入海口不利于渡江,且距离建业太近,我国驻军十分密集,汉国不可能强行渡江。

因此最东边的防御重心应该是先帝在时,于濡须水上所筑东兴城,然后就是于樊口所筑武昌城,以及南郡的江陵城。

故而我军只需要把守好这三座重镇,即可确保我吴国无忧。

根据陛下所提供之线报,既然汉国重心在东兴城,则我军只需要在东兴城屯聚重兵。

如此不仅可以抵挡住汉军,还能趁着汉军大败的机会,反攻淮南郡,夺下令先帝魂牵梦绕的合肥城,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诸葛恪是东吴重臣诸葛瑾的长子,是孙权逝世前亲自任命的托孤大臣。

当初孙权病重,亲自任命了多位托孤大臣,有太子太傅、大将军诸葛恪,太常卿滕胤等。

等到孙亮继位,任命诸葛恪为太傅兼大将军,军政大权一把抓,成为托孤首辅,掌握吴国权柄。

孙亮还想要听一听其他大臣的意见,可是听了一圈下来,众人说的多与诸葛恪一致,便下令,让太傅诸葛恪领兵四万,堵拦巢湖湖水,加固东兴城,防备江淮汉军。

大司马吕岱领兵一万,驻守武昌城;镇南将军朱异领兵两万,驻守江陵城;在建业留驻三万人,随时增援三个方向。

诸葛恪领命后,派将军全端(全琮之子)守东兴城的西关,都尉留略守东兴城的东关,与自己的东兴城呈三才之势。

九月

汉军誓师出征,三路大军缓缓向着两国交界处开拔。

十月五日

汉军东路军抵达东兴城,开始攻略。而中路军此时才刚过襄阳。

中路军大营,中军大帐

奉车中郎将文钦、南中郎将姜维两人联袂找到司马师:

“大将军,大军从雒阳出发,已经有月余了,每日行军不过十里,而且逢雨不行,逢阳不行,如此行军,何日可到江陵”

姜维心直口快,直接质问司马师。

一旁的文钦也是开口道:

“是啊,大将军,如此缓慢行军,恐怕等到东路军攻破建业,我们都还没到江陵,如何能够参与得上此次大战。”

司马师正襟危坐,平静道:

“两位将军都是宿将,自然是有丰富的行伍经验,然本路大军的主将是本将,恐怕还由不得你二人在此指手画脚吧。

还是回去,若有军令,本将自会派人传令到你们营中。”

姜维毫不给面子道:

“大将军如此缓慢行军,难道是在坐等东路军大败,好趁机撤退吗如此畏敌不前,如何能够指挥一路大军,我定会给陛下上奏,告你延误军机之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