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都市 > 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 > 第722章 高祖崩白宸请命,科举弊天下纷动

第722章 高祖崩白宸请命,科举弊天下纷动(2/2)

目录

此诏一出,天下震动,世家大族十分不满,寒门之士却感到兴奋异常,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参加今年秋季的州县考试。

为了更好取士,武德年间便开设了科举,并分为两次考试。

第一次便是每年秋季地方州县的发解试,由当地州县组织,应试士子主要是各地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的士子,规定必须是朝廷认可的私塾子弟才可以参加。而考试合格的士子会同每年地方向京师进贡的粮税特产一起解赴朝廷,称之为“发解”,因此州县第一名也称为解元。

第二次便是通过发解试的士子抵达京师后,等到春季,参加由朝廷吏部举办的“省试”,因为考试场地在尚书省举行而得名。

参加省试不仅有地方上通过发解试的“乡贡”,还有长安及其各地官办学校的学子,称之为“生徒”,这两部分组成了参加省试的考生。

在李世民的进行治理下,如今的大唐不仅开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专属贵族子弟与五品以上官员子弟的高等官学。

也开设有五品官员子弟可以入读的律学、算学、书学、医学等专修一科的中等官学。

地方上也有官府设立的府学、州学、县学等基层官学,这些学校只要是当地州县籍贯的百姓均可入读,但束脩十分昂贵,一般只有富庶之家可以就读。

这三种官学,组成了遍布大唐的官学体系。

除此之外,还有各地世家大族自己设立的私塾或书院,其中有名的如晋阳白氏在乐平县设立的松溪书院,杭州苏氏在余杭设立的青山书院等等。

因此在李世民未下达解除应试限制的诏书前,能够参与科举的考生,都可以笼统分为官学生和私塾生。

而家徒四壁的寒门学子,就算拼尽全力得以读书明理,可仍旧被私塾、官府高昂的入学费挡在门外,不得参加地方的科举,更别论京师的省试了。

只有极少本部幸运的寒门之士,得以被豪门看重,或得以找到家族帮助,才有足够的束脩,得到官学或私塾的推荐信。

其中白氏之所以能够子弟遍及四海,就在于在家族内部推行的书院免入政策。

凡在家族族谱中有名的,可免费入读家族创办的书院,得以参加科举。

不过如此一来,通过考试得以做官的人在代替朝廷推行政策时,难免受到世族的影响,做出违背朝廷法度的事情。

正是看透了这件事情的本质,才知道为什么地方上一些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很难推行下去。

于是白宸向李世民提出了全民应试的建议。

即今后无论贫富,皆可参与科举,彻底打通了阶级的上下通道,极大缓和了社会的矛盾。

一时间,百姓看到了希望,不再寻求激烈的变动,有学识的寒门之士不再运用知识,因为不平去做一些危害国家之事。

加上李世民重视律法,竟然让大唐成为了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社会。

甚至出现了二百九十名死刑犯被准许回家办理后事,第二年秋季主动一个不落的返回受刑盛世景象。

贞观十一年三月,站在尚书省一面的宫墙之上,吏部尚书白宸等三省六部大员陪同着李世民看着比往年多得多的考生。

李世民不由得心情激荡,眼神明亮的朗声道:“天下士子,尽入朕瓮也。”

可以预料到,有如此多的人才,更辉煌的大唐即将到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