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明宗李嗣源(三十八)(2/2)
癸丑日,索自通、药彦稠等人上奏朝廷,称已经收复河中,并斩杀了杨彦温。他们将杨彦温的首级传来献给李嗣源,以示忠诚和功绩。然而,这一结果却并没有让李嗣源感到满意。原来,在药彦稠出师之前,李嗣源曾告诫他要活捉杨彦温带回来审问。但等到收复城池时,药彦稠却将杨彦温的首级传送过来,这让李嗣源非常愤怒。他觉得自己被欺骗了,也对药彦稠等人的做法感到不满和失望。
当时,朝廷内外议论纷纷。人们都认为安重诲正在独揽国家大权,对从荣等诸王恭敬有加,唯独忌惮李从珂的威名。因此,他经常在李嗣源面前说李从珂的坏话,巧妙地制造事端,希望能够陷害他。杨彦温的叛乱和被杀,无疑给李从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扰。他回到清化里的宅邸后,心中充满了不安和忧虑。
安重诲对冯道等人说:“蒲州帅守失职,按照责帅之义(即追究主帅责任的原则),应该如何处置?”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李从珂的不满和意图。冯道等人听后,心中明白安重诲的用意。他们知道,这件事涉及到皇子李从珂,处理起来必须谨慎小心。
第二天,冯道等人上奏朝廷,称应该按照朝廷的典章制度来处理此事。他们希望朝廷能够公正、公平地处理这件事,不要让无辜的人受到牵连。然而,李嗣源对此却不高兴。他觉得冯道等人的建议过于保守和谨慎,没有体现出朝廷的威严和决断。
赵凤见状,坚持上奏说:“按照旧例,有责帅之义。这是为了激励藩镇守将,让他们更加忠诚地为朝廷效力。如果不对失职的帅守进行追究,那么其他帅守可能会懈怠职守,对朝廷不利。”赵凤的话语掷地有声,让李嗣源陷入了沉思。
过了几天,李嗣源在中兴殿接见宰相们。赵凤秉承安重诲的意图,再次论述此事。他言辞恳切,希望朝廷能够尽快做出决定。然而,李嗣源却沉默不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他知道,这件事涉及到皇子李从珂,处理起来必须谨慎小心,不能轻率行事。
又过了一天,安重诲再次亲自上奏此事。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李从珂的不满和意图,希望朝廷能够尽快做出决定,将李从珂治罪。然而,李嗣源却极力拒绝了他。他说:“你打算如何处置这件事?难道要让我亲手杀掉自己的儿子吗?”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这件事的无奈和愤怒。
安重诲见李嗣源态度坚决,只好退而求其次。他说:“这是陛下父子之间的事,我不应该多说。一切听从陛下的圣旨。”他的话语中虽然带着恭敬和顺从,但也透露出对这件事的不甘和无奈。他知道,自己在这件事上已经无法再进一步了。
李嗣源听了安重诲的话后,沉思了一会儿。然后他说:“就让他在自己的宅邸里闲着吧,何必再奏报呢!”于是,这件事就此作罢。李嗣源的决定虽然让安重诲等人感到不满和失望,但也体现了他对家庭亲情的重视和顾虑。他不想因为这件事而破坏自己和儿子之间的关系,更不想因此而引起朝廷的动荡和不安。
此前,朝廷还任命了前邢州节度使、检校司徒李从温为左武卫上将军。这一任命体现了朝廷对李从温的认可和重用,也为他未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丙辰日,朝廷又任命西京留守、检校司徒索自通为河中节度使。这一任命可能是出于朝廷对地方治理的考虑和安排,也体现了对索自通的信任和重用。
丁巳日,云州传来捷报。云州军队袭击了契丹军队,俘获万余人。这一捷报让朝廷上下一片欢腾,也体现了唐朝军队的英勇和战斗力。李嗣源接到捷报后,非常高兴。他立即下旨嘉奖云州军队,并命令他们继续保持警惕,加强边防防御,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