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一波三折(1/2)
第一节:雁字扣皇恩
暮春,京城的承天门下,人头攒动,喧闹非凡。一张皇榜,如命运的判决书,高悬于众人头顶。张志诚和李文远挤在人群中,脖颈伸得如觅食的鹅,目光急切地在榜单上搜寻。终于,在那末尾处,看到了二人的名字。那一刻,压抑许久的紧张与焦虑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满心的欢喜与自豪,他们深知,自己为家族争得了荣耀。
然而,命运的齿轮才刚刚开始转动。几日前,他们在城中最负盛名的红袖楼结识了歌妓柳若仙。柳若仙不仅有倾国倾城之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一曲琵琶弹奏,能让满座皆醉。张志诚与李文远常去听她弹奏,一来二去,便有了交情。却不想,柳若仙与太子少保的公子爷有着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
太子少保的公子爷垂涎柳若仙的美貌已久,柳若仙却始终不从。那日,公子爷带着一群家丁闯入红袖楼,欲强行带走柳若仙。张志诚和李文远正好在场,年轻气盛的他们怎会坐视不理,一番争斗之下,算是帮柳若仙解了围。可这一插手,便卷入了一场错综复杂的因果之中。
科举放榜后,还没等二人好好享受这份荣耀,便祸事临门。嫉妒他们的学子联名举报,称他们在考试前夕进入大狱,玷污了皇恩浩荡。一时间,风云变色,大理寺迅速介入调查,二人还没来得及辩解,就被投入了大狱。
牢房阴暗潮湿,漏斗形的天窗透进几缕微光,像是对自由的遥远呼唤。天窗垂下蛛网,张志诚用指尖蘸着铁锈水在石壁上画雁字,墨痕未干就被水渍洇成黑蝶。李文远正把发霉的稻草编成绳,编到第三十七匝时突然停手,指节叩得木枷笃笃作响:“记得金榜揭在承天门外那日,若仙踩着高跷来贺,红盖头扫过我的靴面。”
“那日你扯着她绣鞋上的流苏说要题诗,”张志诚转头,烛火在他瞳孔里浮沉,“谁料鞋底暗格藏着太子少保的私契。”他突然把掌心按在墙上的雁阵上,十指渗出的血珠在雁翅上绽开朱砂花,“礼部侍郎连夜改了朱卷,我策论里的‘安边八策’转眼成了某人的‘定远宏图’。”
雨水顺着箭孔灌进来,在青砖上拓出莲花纹。李文远把编好的草绳套在脖子上又取下,发间铜铃撞出破碎的音:“弹劾折子是用蚕茧纸写的,那些酸秀才把柳氏的《后庭花》说成妖歌,说我们用琵琶弦绞断科举公道。”他突然抓住张志诚腕间铁链,铜锈粉末簌簌落在泥地上,“记得刑部大堂上,那举子把若仙的发簪插进我指缝,血滴在圣旨黄绫上开成彼岸花。”
张志诚突然把血手印按在雁阵首雁的雁嘴上,五指蜷成攫取的形状:“昨夜梦里若仙来说黄泉路上铺满我们被撕碎的判词。”话音未落,铁门轰然洞开,李文远慌忙将草绳塞进墙缝,却有半截断穗飘落,正落在张志诚新画的雁阵上——那雁竟似衔着发黄的举子业,向着漏斗形天窗振翅欲飞。
大理寺少卿王崇义走进牢房,目光在二人身上扫过,神色复杂。他并非是个昏庸之人,也知道这其中或许有冤情,可上头施压,他也只能秉公办事。“张志诚、李文远,有人状告你们在科举前夕进入大狱,意图贿赂考官,可有此事?”
张志诚挺直脊梁,大声道:“大人,冤枉啊!我们是被人陷害。考试前夕,我们不过是偶然经过大狱附近,被歹人设计诬陷。”李文远也跟着附和:“是啊,大人,我们一心向学,怎会做出这等玷污科举之事。”
王崇义微微皱眉,他其实也查到了一些蛛丝马迹,似乎这件事与太子少保府脱不了干系,但太子少保位高权重,他也不敢轻易得罪。“证据确凿,你们还想狡辩?有人亲眼看到你们进入大狱,且在狱中与考官密会。”
张志诚心中一沉,知道这是有人精心布局,他们百口莫辩。“大人,这背后定有隐情。我们与柳若仙相识,得罪了太子少保公子爷,想必是他在背后搞鬼。”
王崇义心中一惊,张志诚这话若是传出去,可就是一场轩然大波。“休要胡乱攀咬,没有证据,可不要乱说。”
此时,牢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是柳若仙听闻二人被抓,不顾危险,前来为他们作证。她衣衫凌乱,发丝飘散,径直冲进牢房。“大人,此事与张公子和李公子无关,是我连累了他们。那日在红袖楼,太子少保家的公子爷欲对我不轨,是他们二人救了我,公子爷怀恨在心,才设计陷害他们。”
王崇义看着柳若仙,心中有些动摇。他本就觉得此事蹊跷,如今柳若仙又来作证,看来这背后确实不简单。“柳若仙,此事非同小可,你可不要信口开河。”
柳若仙跪在地上,泪流满面:“大人,奴婢所言句句属实,若有半句假话,甘愿受罚。”
就在这时,太子少保府的管家匆匆赶来。“王大人,这歌妓妖言惑众,意图扰乱公堂,还请大人将她拿下。”
王崇义心中纠结,一边是太子少保府的压力,一边是似乎渐渐明朗的真相。他沉思片刻,道:“此事容后再议,先将柳姑娘带回大理寺看管。”
柳若仙被带走时,回头看了张志诚和李文远一眼,眼神中满是愧疚与担忧。张志诚和李文远望着她离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
回到大理寺后,王崇义决定深入调查此事。他暗中派人去红袖楼收集证据,又仔细查看了举报人的证词,发现诸多漏洞。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查明真相,原来是太子少保公子爷买通了狱卒和几个嫉妒张志诚、李文远的学子,设下圈套,陷害他们。
真相大白,张志诚和李文远被无罪释放,那些陷害他们的人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科举的公道虽历经波折,却终究没有被掩埋。而张志诚和李文远,经过这场磨难,对科举和官场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带着对未来的期许,重新踏上了人生的道路,而柳若仙,也成为了他们生命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回忆,伴随着那些在狱中写下的雁字,铭刻在岁月的深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