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3章 向雷出山(2/2)
杨幺点头,补上一句:「火器与白刃,并非取其一,而是合其二。大姐就是这么打的。」
周伦在旁缓声道:「金虏虽已学造火器,却把有限的铳炮只拿去对付明军。打南宋和我大楚,还是老路数:刀剑长槊,欺我们无火器。」
杨幺冷笑:「这才最该让我们羞愧。他们把我们当软柿子捏,因为知道我们还活在‘武勇为上,器械为贱’的老梦里。」
帐中一时静默。
忽有没遮挡隋举低声道:「……以前跟着钟天王打仗,觉得突火枪那玩意儿,声大气猛却不中用。现在才知,是咱们没用好,是时代没等我们。」
杨幺一字一句道:「大楚若想不再被金虏、宋贼当笑柄,就要自今日起洗心革面。」
他转向向雷:「你那‘天工堂’,本座给你开三百童丁,十日内建成铁炉三座,制模五副。寨中凡有心学者,不论出身、年纪,一律准入。敢笑火器者,军法从事。」
「明年今日,本座要让他们在水寨边上听见我们洞庭火炮的声音。」
向雷双目泛光,微微躬身:「喧天闹向雷,在。」
数日后,洞庭湖畔火光通明,一座座简制高炉升起白烟,少年学徒们在泥沙中搬运矿石木炭,劈柴鼓风,吆喝声、铁锤声不绝于耳。
在那片水雾与芦苇交错的天地间,大楚火器化的第一轮训炼,就在冬季来临前悄然开场。
而远在千里之外,方梦华已再披战袍,去往岭南前线的路上。
她不知道,在那洞庭湖畔,有另一群孩子,也正在擦亮手中的第一支火铳。
这场时代的风暴,已无法回头。
秋水拍岸,烟波浩渺。洞庭湖西南角,德山南麓的黄土滩上,一队义军正在以藤索牵引,将一艘新造的三层楼船下水。
「看好了!这是咱新出的‘飞龙楼船’,用的不是单层板,而是药山的红楠——水里泡三月都不歪!」一名灰衣老匠人站在高台上吆喝。
远处,几艘「海鳅快舟」如箭离弦,在湖上划出一串串水花。舟上火须翁黄诚亲自试验新式火铳,虽然只能射二三十步,却已胜过弓矢威力;其余船侧各装两尊「飞火罐炮」,用焦油、硫磺、铁片、火麻等配料,焚烧一击后引爆——若是近距离命中,即便是宋军的铁甲船也要横翻。
更重要的是,这些器械不是外购的,是义军自造的。
「……就凭这些人,就凭这片湖,咱也能熔出自家的火!」
杨幺穿着简单的棉布甲衣,站在船头,语气平静而坚定。
他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年幼的少天王杨太。如今的大圣天王,正将一个新时代的军队,从最基层慢慢锤炼出来。
几日后,洞庭湖连环五战,官军大败。
宋廷程昌寓调集鼎澧兵马再度围剿,欲夺澧州码头要津,不料刚开战便被义军火罐炮击断前排浮桥,主力陷入湖中泥沼。另一路从石门登陆的宋军,夜袭失利,反中义军声东击西之计,被三艘飞龙楼船两侧夹击,溃不成军。
最惨一战在安乡南口,宋军主力船队于薄暮时分遭遇风向突变,义军乘风纵火,烈焰烧空,整个水寨夜空如同白昼。
程昌寓亲眼目睹两艘官船连人带马被「火雷罐」炸成两截,黑烟滚滚中,只见一少年义军站在船头摇旗呐喊——那是向雷亲自训练出的第一批「火勇队」。
「……这已不是草寇之军,这是另一个明国的影子!」程昌寓喃喃。
他回到江陵时,已是形容枯槁,疾行百里不敢稍停。当日即晋谒行在,独入中书门下密报:「臣有一言,不吐不快。」
「洞庭贼军,已得方妖女之器道真传;再数月,或可批量自铸铁罐、连珠火器;届时不独可敌我之水军,且能夺湖出湘,再转襄汉,江陵朝廷,堪忧!」
「……更堪忧者,我朝军中,竟连一人能与之对火者,无!」
杨沂中低声询问:「程公此言,是否过危?」
程昌寓一语如雷:「本官愿负全责。自今观之,我大宋火器之势,不独落于明,竟连金虏和洞庭草寇也不如!」
朝中一时哗然。少詹事朱胜非私下书曰:「昔人忧女真骑射,今人忧贼寇火器,时代风起云涌,朝廷却尚困守章句。蜀中自号正统,然其守旧之风,恐亦将为天下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