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同人 > 重回飞扬时代:从淘金窝子开始 > 第676章 南极臭氧层空洞背后的阴谋

第676章 南极臭氧层空洞背后的阴谋(2/2)

目录

说着这些,沈强一边分析一边问杨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要不要去参加这个所谓的行业标准确定会议。

按照他的想法,那就是不去。

毕竟在他看来,顾楚君利用无氟制冷剂技术制造的冰箱空调之类,现在不仅已经出了成果,并且效果还远超预期。

因而无论洋鬼子方面怎么打着要保护环境保卫地球保护臭氧层的旗号制定新标准,自己等那都能完美匹配。

毕竟根据洋鬼子的那些宣传,臭氧层空洞那都是过量的氟制冷剂泄露所造成的,所以要重新制定标准。

别的产家或许会因为本身技术原因不足,导致没有足够量的氟作为制冷剂就无法达到理想的制冷效果,所以生怕标准订高了他们无法达到。

但自己等压根就不用氟作为制冷剂,即便新标准订的再高又如何?

正是基于这些,按照沈强的意思,那就是他们压根不用跑去浪费时间,就等着洋鬼子方面费尽心机的把制冷行业的新标准给制定除了之后,自己等立即上市无氟制冷产品,一边利用洋鬼子宣传的余波抢占市场一边狠狠地抽洋鬼子的脸就行。

不过杨振却否定了沈强的想法。

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因为他们现在代表的可不光是自己,而是代表着国内数十家当初听从他们的建议的厂商们组成的国产家电协会。

他们要直接就不参加,怕会引起相关人等的担心,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则是他怕洋鬼子在设置最新国际标准的时候耍花样。

就比如现今国际标准能耗是六点五,这也是国内产商目前普遍能够达到的标准。

而洋品牌方面的技术普遍能将能耗做到四以内,并且有把握在再过个几年的发展,将能耗降低到三点五左右。

但他们却故意只将新标准的能耗给确定在四点几的水平。

如此的目的,可不是因为看到国内产商目前的技术实力,并不需要十年八年,只要有个四五年就能达到这样的能耗水平,是因为想要好心给国内行业留口饭吃所以才把标准订在这个相对容易达到的标准上那么简单。

更多的是因为在新标准上,他们给自己留了余量,但同时却卡住了国内方面的脖子。

就比如国内方面看到新标准的能耗,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将自身的技术水平提升到足以应付新标准的水平上,并且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把符合新标准的产品给制造出来。

本来以为总算可以松口气,利用这些符合新标准的产品回回血了。

洋鬼子方面却又开始利用种种借口,再次制定新标准。

因为他们提前给自己的技术指标留了余量,对于最新的标准,他们当然是可以轻松达到,但国内的那些产商呢?

好不容易才达到了新标准,连口气都没来得及喘呢,又来个新新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在资金方面本就不如洋鬼子等家充裕的国内产商,又有几家能扛得住?

也是因此,杨振才要求国产家电协会必须前往参与新标准的制定,争取让洋鬼子这次制定的新标准一次到位。

一方面争取将新标准的参数制定在即便是洋鬼子自己都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程度,让他们也尝尝被人强行高标准严要求的滋味,一方面也是为了一劳永逸,以防国内方面相关产商在新标准上始终被洋鬼子牵着鼻子走,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资金。

也是因此,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杨振不仅决定参加,甚至决定亲自带队前往。

因为不是专业人士,对于相关方面的规矩不了解的缘故。

杨振还刻意高薪从国际聘请了一些相关的专家甚至律师,就新规则相关条款几乎是逐字逐条的跟洋鬼子方面进行沟通讨论,以确保条款要么不签,一旦签署,那就至少能持续个十几二十年,不至于再被洋鬼子利用手中的话语权说要改就要改,说要重新修订就要重新修订。

也是因为这,整个新条款的修订顿时就陷入了一场漫长的拉锯战。

时间因此也一晃就进入到了93年。

虽说因为双方几乎都是毫不相让,因而在家电产业的新标准上,相关团队颇有几分焦头烂额的意思。

不过这些事对于杨振倒是没造成什么困扰。

毕竟相关争论双方虽说都互不相让,但这些过程杨振几乎都不参与,只是对最终结果说行还是不行。

因而新标准虽说因为他们的坚持而有些难产,不过却半点都影响不到杨振的心情。

更因为这事的拖累,他足足有大半年时间都没法到处乱跑,因而倒是多出了不少多陪陪王媛媛和杨永曦的时间,也有时间沉下心来,多感受感受国内因为这些年发展而带来的变化。

在杨振记忆中的历史上,九三年这个时间段,绝对可以算得上是国内几个最惨淡的时刻之一。

不过现在杨振所看到的情况明显要比曾经他记忆中同时间段的情况要好上很多。

因为国库充盈,不仅各种工资奖金拖延的情况现在极其少见,科研人员们的待遇虽说依旧无法和国外相比,却也得到了极大幅度的提高。

因而科研人员受不了国际高薪厚禄的诱惑下海出国的情况虽说也有不少,但相比曾经却是少了太多太多。

当然最重要的,却还是如杨振记忆中历史上那种科学家明明满腔热血,单纯是因为吃不上饭而不得不放弃理想而大量出走的情况,现在已经是少的可怜。

工厂倒闭职工下岗的情况虽说依旧不少……

但因为官方有钱,所以各种买断保障之类,做的也比曾经要到位的多。

因而各种愤懑虽说是不可避免,但相较曾经不知道多少人在下岗之后因为衣食无着而惶惶不可终日,最终引发不少社会问题甚至是恶性事件的情况,却到底好了不知道多少。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