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谋夺粮库(1/2)
山谷之战的硝烟渐渐散去,战场上一片死寂,唯有偶尔传来的几声痛苦呻吟打破这份宁静。李明站在高处,望着这片狼藉的战场,心中五味杂陈。这场胜利来之不易,却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战后清点,让李明的心情愈发沉重。己方伤亡近三百人,重伤者更是不计其数,许多跟随他一路拼杀的兄弟,再也无法站起来,更可气的是逃跑溃散的人数实在太多了,根本无法准确统计出来,粗略估计最少一千人以上!这还是打了胜仗,要是败仗根本无法想象。武器装备损毁严重,大量的临时赶制的竹弓、木弓折断,麻绳做的弓弦崩断,没羽毛和铁头的木箭散落一地;木枪杆身断裂,削尖的木头扭曲;官兵的盾牌被敲打得千疮百孔,甚至支离破碎。那些破损的兵器杂乱地散落在战场上、扎在尸体上,仿佛在诉说着战斗的惨烈。
而缴获的物资虽不算少,却也难以弥补损失。明军遗留的兵器,本就破烂不堪用,还有不少在战斗中损坏,完好可用的数量实在有限;粮食也仅有少量随军粮草,对于日益壮大的队伍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俘虏方面,共计抓获明军百余人,这些俘虏大多是些官府从附近卫所临时征召来的卫所兵,平时就是种地的农民。他们大多面带惊恐,或坐或蹲在一处,眼神中满是对未知命运的恐惧。
李明深知,妥善安置伤兵、处理战死者与俘虏、奖励有功之人,是稳定军心的关键。他立刻下令,将伤兵们集中安置在临时搭建的营帐中,派专人悉心照料。队伍里略懂医术的人,纷纷被召集起来,为伤兵们处理伤口。可草药稀缺,众人只能四处寻找,可还是杯水车薪,很多伤兵因为没有药物医治而痛苦地死去。
对于战死者,李明怀着沉重的心情,带领众人举行了一场庄重的葬礼。士兵们将战友的遗体整齐排列,用白布覆盖,然后在山谷一侧挖下一个个土坑。李明亲自为每一位战死者填土,每铲下一把土,心中的悲痛便加深一分。他的动作缓慢而沉重,眼神中满是不舍与愧疚。葬礼结束后,士兵们集体默哀,气氛凝重而哀伤。李明知道,这简陋的葬礼只是个形式,是做给他们这些活人看的。等他们队伍从附近撤走后,这些埋下去的义军兄弟的遗体大概率会被官府算后账,挖出来暴尸荒野来泄愤。
处理俘虏时,李明陷入了两难。杀了他们,于心不忍,且会败坏名声;留下他们,又担心内部生乱。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亲自与俘虏们交谈。李明走进俘虏群中,目光坚定地看着他们:“我知道你们是被官府抓来当炮灰的军户。如今你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若愿意放下武器,加入我们,一起为百姓谋出路,我欢迎;若执意要走,我也不强留,但从此莫要再与我们为敌。”
俘虏被李明的坦诚所打动,纷纷动容。但因为大部分人是征调来的附近卫所军,家人都在朝廷治下,怕从贼被朝廷报复,不敢加入李明的起义军,只想回家。只有个别是被发配充军、家里没有其他亲人的表示愿意留下。李明安排他们加入后勤队伍,负责搬运物资、照顾伤兵等工作。对于大部分执意离开的百姓和卫所兵,李明则发给他们一些干粮和盘缠,让他们平安离去。
然后又是对各营有功人员进行奖赏,由于队伍也不富裕,就是对立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每人发给十两到二两银子不等的赏银,并答应以后队伍扩编一定先安排他们升官,抢到大户人家好看的小姐、丫鬟第一个分给他们做老婆。各种大饼画下来那是轻车熟路,毕竟在大学里也是吃了导师这么多年的饼。而这些没饥民明显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对这些大饼那是欣然接受,个个还感激涕淋地表忠心、说谢谢啊…
诸事处理完毕,李明回到营帐,本以为能稍作喘息,可新的问题接踵而至。随着队伍的壮大,粮草供应变得极为紧张。附近的村落经过连年战乱和灾荒,早已十室九空,很难再筹集到足够的粮食。李明召集骨干们再次商议,大家都眉头紧锁,一时想不出好办法。
陈武叹了口气:“再这么下去,兄弟们都要饿肚子了,士气恐怕也会受影响。”
李明沉思片刻,说:“我听说附近有个富商,家中囤积了大量粮食,或许我们可以和他商议购买。”
众人觉得这是个办法,于是李明带着几个亲信前往富商的宅邸。见到富商后,李明表明来意,希望能购买一些粮食。富商却面露难色:“李头领,不是我不愿意帮忙,只是如今这世道,粮食比金子还贵,我也得留着自保啊。”
李明知道富商有所顾虑,便耐心解释:“我们保证不会为难你,购买粮食的钱,我们可以用战场上缴获的财物来抵。而且,我们在此地立足,也是为了保护百姓,有了我们,这附近的治安也能好一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