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穿越明末成饿殍 > 第219章 谭师爷的苦难行军

第219章 谭师爷的苦难行军(1/2)

目录

十月的府谷,秋风瑟瑟,吹过城外大营,李明望着堆积如山的三千支新式燧发枪,心中思绪万千。

这些燧发枪凝聚着鲁大昌、齐小天等工匠心血。鲁大昌既懂技术、手艺精湛,又会管理、能统筹,指挥工匠们三班倒流水线作业,加班加点完成新式燧发枪的生产任务;齐小天凭借机关天赋专注改进击发机构,提升燧发枪的击发可靠性。二者携手,这才造就了这批性能远超大明、后金的燧发枪。

在实战中,将领普遍反映,这枪的威力、射程过剩,一般能保证百步左右的有效射程即可。因为要保持排枪轮射效率,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采取立姿无依托射击,太远根本瞄不准,而火枪就是靠着火力密度杀伤的,过于追求精度根本没必要。而过于追求精度的结果就是枪管过厚、散热性较差,这在之前与高迎祥流寇大军交战时就出现过,险些造成大败。而且因为枪管过厚,插上枪刺后太沉,导致拼刺刀时不够灵便、体力消耗太大。鲁大昌根据大家的反馈情况,经过反复试验,得出结论:可以进一步减少枪管厚度,同时单层管壁焊接技术保留不变,只要工匠焊接质量过关,无需铁圈加固,这样可以在保证百步威力和精度的前提下,减少一成燧发枪的重量。该情况汇报给李明后,经过李明现场观看测试,同意了这个方案,而这批燧发枪就全部是这款改进型,李明命名为“2型燧发枪”,原来的那款则顺理成章叫为“1型燧发枪”。

李明与钱守庸渊源颇深。当年钱守庸为知府率乡勇围剿李明,反被击败俘虏,被迫写下投降书。之后二人勾结,李明借投靠义军盟主王嘉胤并反杀之机,提其首级投明,钱守庸亦因“平乱”升官,自此二人一荣俱荣。

如今,李明虽凭努力与钱守庸的大力支持在府谷立足,却觉发展受限,如被崇祯拴在延绥的看家狗,只能在这延绥之地被动应对各方来敌,而且为了避免崇祯皇帝的猜忌,虽然贵为延绥总兵,却不敢向其他各路镇守参将、副总兵的地盘下手。钱守庸此前提出的南下发展建议,此刻在李明心中愈发迫切。经深思熟虑,他决定派最信任的谭师爷押送燧发枪至辽东,同时与钱守庸密议移防南方之事。

谭师爷年约四十,身形清瘦,精明睿智,跟随李明多年,忠心且处事周全。李明将其唤入营帐,小声说道:“谭师爷,此次押送责任重大,关乎钱大人战事与我军未来,务必将三千燧发枪安全送达,并与钱守庸秘密商议移防之事,一些小事儿你可自决,不用事事向我汇报。”

谭师爷躬身坚定回应:“将军放心,定不辱使命。”

李明点头,接着道:“此次由二旅一团随你押送,团长胡翠莲你知晓吧。她原是阿玉营长,阿玉牺牲后,因其资历与忠诚接任团长。这个团战斗力强悍,且战斗连队大多是膀大腰圆、性格彪悍的女兵。那些编入的男兵常被女兵们‘欺负’,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各部队不服管教的人被送到这,很快就会老实。有她护行我放心,但你多留意,别大意。”

李明嘴角带着坏笑,凑近低声调侃,“还有,胡翠莲似乎对你有意,你文弱书生,晚上当心被她‘欺负’,别因私事误了押送大事。”

谭师爷脸红,尴尬笑道:“将军放心,那胡翠连团长粗鲁不堪,长得跟个母夜叉相仿佛,我堂堂秀才出身的读书人,万万不会与她有任何纠葛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