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国事未定(1/2)
此时,殿外的天色渐渐亮了起来,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落在含元殿的琉璃瓦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然而,朝堂之内的气氛却依旧凝重压抑,众人都明白,今日的早朝,注定不会平凡,大唐的命运之轮,或许就在这一刻开始缓缓转动。山秀峰坐在龙椅上,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利用好这次早朝,为大唐的未来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道路。而杨国忠、李林甫等一众臣子,也都各自怀揣着心思,准备在这场早朝上为自己的利益与抱负奋力一搏。
李林甫心中暗自思忖,杨国忠如此急切地抢先上奏,必定是有备而来,他与自己素来不和,此番怕是又要借机生事。想到此处,李林甫微微握紧了手中的笏板,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狠厉。他在朝中经营多年,自然不会轻易被杨国忠的举动打乱阵脚,心中已经开始盘算着如何应对杨国忠即将提出的奏议。
杨国忠将折子递到高力士手中后,微微退后半步,昂首挺胸,脸上带着一丝得意之色。他深知自己如今在皇帝面前得宠,此次所奏之事,必定能引起皇帝的重视,说不定还能借此打压一下李林甫的气焰。他用眼角的余光扫了扫李林甫,见李林甫面色阴沉,心中更是暗自得意。
高力士双手捧着折子,小心翼翼地走到山秀峰面前,微微躬身,将折子呈了上去。山秀峰接过折子,缓缓打开,目光在折子上快速扫过。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眉头渐渐皱了起来,脸上露出一丝思索的神情。
此时,朝堂之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目光紧紧盯着山秀峰,试图从皇帝的表情中窥探出折子内容的端倪。过了片刻,山秀峰放下折子,抬起头来,目光再次扫过群臣,开口问道:“杨爱卿所奏之事,关乎国家财政,兹事体大。众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话音刚落,一位年迈的文官从队列中走出,躬身说道:“陛下,老臣以为,杨大人所提之策虽看似可行,但其中诸多细节仍需仔细斟酌。贸然施行,恐会引发诸多弊端。” 这位老臣在朝中德高望重,他的话一出口,立刻引起了一些官员的附和,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杨国忠见状,心中一紧,急忙说道:“陛下,老臣所奏之策,皆是深思熟虑之举。如今国家财政吃紧,若不及时采取措施,恐会影响国家根基。老臣所提之法,定能增加国库收入,充盈府库。”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目光扫视着那些反对他的官员,眼神中充满了挑衅。
李林甫见时机已到,微微上前一步,说道:“陛下,杨大人一心为国,这份心意固然可嘉。然而,老臣以为,国家财政之事,需从长计议。杨大人所奏之策,虽能在短期内增加收入,但从长远来看,恐怕会加重百姓负担,引发民怨。还望陛下三思。” 李林甫的声音不高,但却字字清晰,在朝堂之上回荡。他的话一出,立刻得到了更多官员的响应,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支持杨国忠和支持李林甫的官员分成两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山秀峰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群臣的争论,脸上的神情愈发凝重。他深知,今日所议之事,关乎大唐的兴衰存亡,一个决策不慎,就可能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危机。他看着眼前争论不休的群臣,心中暗自叹息,意识到想要改变大唐的现状,绝非易事。然而,他既然已经下定决心,就绝不会轻易放弃。他深吸一口气,正准备开口说话,却见一位年轻的官员从队列中走出,高声说道:“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