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朝堂辩论(2/2)
隋炀帝看着文武百官,尽量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缓缓道:“朕欲兴兵讨伐高句丽,各位爱卿有什么看法?”
因为此事事关重大,谁也不敢先挑头说话。
文武百官均低头不语。
隋炀帝连问了三遍:“你们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尽管说,说错了,没关系,朕不怪你们。”
此刻,但见裴蕴出班奏道:“启奏陛下,臣有话说。”
“哦?裴爱卿,你是怎么看的?”
“臣以为高句丽国王高元近几年停止向我们大隋进贡,失去了做臣子的礼节,实属无礼。
高元先是派使者高峰到西突厥搬弄是非,后来,西突厥被我们收复,射匮可汗对我们大隋忠心耿耿,并不买他的账。
于是,高峰又到东突厥去鼓唇弄舌,煽动东突厥与我们大隋为敌,并且,劝说始毕可汗杀死陛下。
后来,在雁门关,陛下差点中了他的冷箭,似此等行径,已经完全没了做臣子礼仪。
如果不加以打击的话,西域诸国以及契丹、靺鞨等尽皆效仿,那还得了?
因此,如今放眼周边,如果我们能把高句丽拿下,那就等于统一了全国。
一个小小的高句丽我大军一到便可将它踏为平地,因此,臣建议东征高句丽。”
裴蕴此人最大的特长就是善于察言观色,揣摩圣上的心意,见风使舵,溜须拍马,他的一席话说得隋炀帝心里就像是吃了槟榔顺气丸似的,痛快极了。
隋炀帝点了点头:“你说得很好,你们还有什么意见?”
裴矩迈着方步躬身奏道:“启奏陛下,臣有不同意见。”
“哦?爱卿有何话说?”
“臣蒙皇上宠爱,一直负责西域诸国事务。
此次和陛下一同前往东突厥巡游,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经过,并且诱杀了始毕克汗的心腹谋臣史蜀胡悉。
但是,据臣观察,高句丽打不得。”
隋炀帝一听这话,脸顿时沉了下来,十分不悦:“为什么?”
裴矩清了清嗓子,缓缓道:“陛下,您忘了。想当初,先帝在世之时,曾经派高颎和汉王杨谅率军三十万东征高句丽,却无功而返。
那时的高句丽毫无准备,突然袭击,都没有能成功,何况是现在?
他们既然敢不守臣子的礼节,那便是事先做好了备战的准备。
高句丽最近几年发展迅速,连契丹、靺鞨的实力都不如他们,高句丽的士兵作战勇敢、顽强,十分彪悍,如果单对单,个对个的话,不是我说一句悲观的话,我们隋军的将士恐怕不是人家的对手。
辽东和平壤两座城池,城墙高大,城防坚固,哪怕城中只有一万军士,纵然我们有十万的军队,都很难攻打下来,何况他们有六十万的军队呢?
长途跋涉、粮草运输极其不便,士兵到了那里,定会水土不服。
如今我们坐镇中原,西域诸国基本上对我们大隋表示臣服,万一此战失利,后果将不堪设想。
他们将会纷纷起来造反,趁机联合他国对我们大隋进行沉重的打击。
那样的话,我们大隋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因此,依臣之见,还是遣使修好两国的关系,以和为贵。
最近几年,我们东征西讨,修建洛阳城、显仁宫、西苑,筑长城,开凿京杭大运河等,耗费了巨大的民力、财力。
我们当休养生息,积聚力量,等到我们有了充分的实力之后,高句丽自然臣服,到那时,高元若仍不守臣子的礼节,我们再兴兵讨伐也不算迟,望陛下三思。”
隋炀帝一心要讨伐高句丽,此时,哪能听得进他所说的那些话?
只见隋炀帝脸色变得铁青,道:“积聚力量,休养生息,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朕已年过四旬,还能再活多少年?
朕要在有生之年,统一四海。
如果拖延时日,旷日持久,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再说了,我们积聚力量,难道人家就裹足不前了吗?等到高句丽更为强大时,则更难铲除。”
“陛下英明,所言甚是!”裴蕴附和道。
他又转过脸来,看了看裴矩冷笑道:“莫不是你到了西域,被那些藩邦属国吓破了胆吧?”
裴矩和裴蕴都姓裴,也算是一家人,可是,他没有想到裴蕴今天会在朝堂上说出这样的话,一点面子也不给他留。
裴矩气得用手点指裴蕴,颤抖着胡须说:“你……你……。”
“我什么?”裴蕴冷笑道,“你年事已高,昏聩无能,自作聪明,若不是你杀了史蜀胡悉,惹恼了东突厥的始毕可汗,陛下又怎么会受雁门之围,此举实属乱弹琴。
此时,我大隋国运昌盛,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实力已经非比从前。
虽然说东征西讨,干了一些大工程,花去了不少钱财,但是,家底仍然丰厚,正是陛下建功立业之时,我大隋的军队所到之处,不管是哪个国家,均望风而降,何况是这一次呢?”
裴矩业也已看出隋炀帝非要讨伐高句丽不可,如果再争论下去也没什么多大意义,搞不好还能引火烧身。
于是,他缄口不言。
宇文述和虞世基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他俩明哲保身,也不敢和隋炀帝分庭抗礼,也只是唯唯诺诺。
其他大臣见状,纷纷附议,都说可以东征高句丽。
隋炀帝听了,双眉舒展,说:“此次,朕要御驾亲征,踏平高句丽,待朕活捉了高元之后,朕要亲口问问他为什么不来向我大隋进贡?朕倒想看看,他到底有什么实力敢和朕相抗?”
苏威说:“如果陛下一定要东征高句丽的话,不必御驾亲征,陛下乃万金之躯,岂可轻易赴险?
打仗的事还是交给将军们去做吧。”
隋炀帝听了,哈哈一笑说:“朕还没有老呢,想当年朕二十岁时,便率领五十二万大军平定南陈,只用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便把南陈攻打了下来。
并非朕自夸海口,朕可不是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皇帝。”
“陛下圣明。”群臣拜服。
“此次,朕欲兴兵一百二十万分二十四路军,每路军队五万人马,水陆并进,宇文述、杨雄、段文振、段达等抓紧时间调集军队,令来护儿训练水师,整军备战。”
“诺。”众人答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