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覆汉 > 第三章 浮名尚值一杯水(二合一还债)

第三章 浮名尚值一杯水(二合一还债)(2/2)

目录

不少人立即摩拳擦掌起来。

然而,相对应的,冀州刺史王芬的表现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这个人之前谋划行废立之事的时候,呼朋唤友,从南到北,好像天命在他一般,如今一朝隐约暴露,却又惊慌的如同一只兔子!

根本没有起兵造反,也根本没有等公孙珣自请南向剿灭什么太行山贼,其人便直接解印逃亡,然后刚一出冀州到达平原,其人复又惊慌自杀!

天下哗然!

从洛阳的天子到河北的豪杰,从边郡的公孙珣到中枢的袁绍,几乎所有人都被这厮的表现给弄的晕头转向。

完全可以说,这个废物,是用自己的生命硬生生的将公孙珣与袁绍一起耍了一次!二人的谋划瞬间全都成了一个笑话!

你说你一个冀州刺史,在冀州四年,根基摆在那里,倒是反抗一下啊?没看到天子都忌惮你王文祖,不敢捉拿而是‘请’你入洛‘为官’吗?可谁能想到他居然会被天子一封诏书给吓得自杀?!

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或者说,废物为何要装作一副豪杰凛然的模样?还一装装了几十年?白白欺骗众人感情。

公孙珣出冀州的计划中途作废,袁本初原本想借机清洗冀州的计划也有些为难起来,实际上中枢懵了数日后,似乎也觉得这事到此为止更好,私下偷偷清洗一番州中吏员便可……于是他们派出了一个叫公孙度的人出任冀州刺史。

然而,公孙度这厮干了不到半月,就因为处置手段太粗暴,被免职滚回辽东老家去了。

冀州官场一片混乱。

最后,朝廷无可奈何,将新任冀州刺史定为名吏贾琮,希望这位‘贾公’能安抚局势。然而贾琮之前一直在交州坐镇,估计赶过来也得年底了。

而就在冀州再无下口余地,公孙珣的幕僚们半是有些心疼冀州牧,半是顺水推舟想让自家主公就此偃旗息鼓之际,时值多事之秋,计划赶不上变化,洛阳忽然又接连出事了。

一切的根源很简单,那就是天子的身体突然开始恶化,而且他本人和周边的宦官、外戚、大臣们也全都敏感的察觉到了。

于是乎,心里透亮的天子不敢再搞那些虚的了,他开始立即着手布置身后事,而且大部分手段都是围绕着洛阳禁军的军事布置:

先是加董太后的侄子董重为骠骑将军,领千余人;

然后又设立了西园尔雅的杀猪宋玉了,他参与国政多年,早已经羽翼丰满。甚至考虑到天子的昏庸无道,他这些年反而得到了士人、党人的普遍性支持,所以势力愈发做大。

形势敏感,再加上有人撺掇,何进不甘示弱之下,选择了针锋相对。

于是乎,洛中再度出现流言,说是有人望气得知,洛阳将有刀兵之灾,两宫将流血。

紧接着,天子与大将军共议,召集地方兵马,连同京城新旧禁军,一起举行阅兵仪式,以作压胜。

所谓压胜,就是借着仪式或物品进行辟邪的举动,这里是要借阅兵来解决这个可怕流言的意思。

当然,洛中真正的明白人都知道,这本质上是何大将军与自己天子妹夫之间的一场交锋与妥协:

一方面,双方需要斗争,天子需要防止自己死后何进一人独大,以至于出现梁冀那种情况,尤其是他的幼子刘协之前便被何皇后视为眼中钉;而大将军也需要尽力保住自己外甥的继承权,防止自己的天子妹夫忽然犯糊涂废长立幼。

另一方面,双方也需要妥协,毕竟天子也明白自己身体不行了,而他废长立幼的心思终究只是心思,所以还是需要何进这个大舅子来扶持自己儿子,并延续本朝那怪异的皇权轮回;而何进也明白,天子一日为天子,身为在位二十二年的天子,对方的权威就不是他杀猪宋玉可以明面上反对的。

所以,双方最终选择了通过阅兵这种方式,互相示威与互相妥协。

这个时候不过是士,如何能与去洛阳阅兵?”公孙珣似笑非笑。

王谦满头大汗,复又转身望着山下私学登出良久,方才回身恳切言道:“君侯,此时你若不能有所表态,让大将军知道你的心意……便是往日交情再好怕也无用。实在不行,请务必让河内关云长与牵子经往洛中一行!否则我是断难回去复命的,更何谈将程德谋调往渔阳?”

“关云长与牵子经也不能动。”公孙珣不以为然道。“如今太行山百万盗匪,河内能够平安全靠这二人锁住南面通途……”

王谦当即无语。

“王长史莫急。”公孙珣忽然又笑道。“我非是不念旧情之人,鄙人多年能安居幽州,全靠遂高兄在洛中维护,如今遂高兄需要用我,我又岂能弃他于不顾?”言至此处,公孙珣微微一顿,却又愈发失笑道。“这次阅兵我定然会为大将军尽心尽力……你看我怎么样?”

“什么?”王谦一时茫然不解。

“我是说王长史看我如何?”公孙珣以手指向自己面部言道。“遂高兄阅兵,根本是要展示实力让天子不敢轻举妄动而已……既然如此,何须让程德谋、关云长等人去洛中,我这人尚有几分浮名,说不定还能值两杯酒水,便让我亲自动身,去一趟司隶如何?也不用阅兵,也不用鼓噪,闲居之人并无职司所领,只说往河内拜访亲友,直接领义从五百到彼处,想来天子应该不会以为我是去帮他的吧?”

公孙珣的几名幕僚各自沉默无言,俨然是早得了讯息,然后静观其变而已。

而王谦怔了片刻,却又再度苦笑:“若君侯引白马义从至河内,虽只五百家兵隔河相对,却远胜万军列队于洛阳,这自然是极好的……可……”

“可什么?”公孙珣戏谑追问。

“可君侯堂堂卫将军,就怕我家大将军请不起啊!”王谦愈发无奈。“君侯想想,如今车骑将军、骠骑将军俱全……君侯位居卫将军,已然升无可升,恐怕实在是无可相酬!”

“不求位阶,但求一职司。”公孙珣终于说出了自己的要求。“我听说刘君郎在洛中,整日鼓吹州牧制,天子几番心动,那除了让程德谋事先转任渔阳都尉外,此事之后,珣再求一任冀州牧!可否?”

王谦一时不应,却是再度转身朝南,望向山下那一片片似乎没有边际的金黄色农田思索不止……不知道过了多久,其人方才回身躬身一拜:“若君侯确实有意,我尽量帮一帮君侯便是。”

——————我是一时不应的分割线——————

“昔燕武建制,凡太后、天子俱以至尊,博好文采,以至才士并出,惟粲最见名目。然粲特处常伯之官,兴一代之制,其冲虚德宇,未若王象之粹也。”——《新燕书》.文苑列传

ps:顺便感谢茶几兄的盟主……这也是老书友了……回头一想,我居然写了好几年的书了,而且上个月还变成了传说中的五级写手,也是心生感慨。

本书来自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