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沐法次元 > 第30章 魔法高校的志愿调研

第30章 魔法高校的志愿调研(2/2)

目录

……

……

三天后,成绩总算是出来了!

一切也都在预料之中。

数学五十分(总分五十分),科学五十分(总分五十分)。

这就是理工学霸易天航!

卷面成绩一百分,精神力测试六十一分,想想,要想达到进入魔法高校的最低要求,也就是三项平均分质彬彬的从教室的第二排,走上了讲台,充当本次志愿调研的主持人。

他是天蜀中学的老师。

“各位考官,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人群里阵阵掌声响起……

“岁月,是无尽的飞轮。转瞬之间,中学四年过去了!今天,是你们在天蜀中学的最后一天,过了今天,你们便毕业了!你们将迎来崭新的明天。首先,欢迎各位考生来到我们魔法高校志愿调研的现场。”

人群里又响起了阵阵掌声……

老师扶了扶眼镜……

“在答辩开始之前,我首先得声明一件事情,本次志愿调研的全过程,都是有监控录像的。届时,同学们在整个答辩过程中的录像,将会和你们的最终成绩一起发送给你们志愿填取的各魔法高校,作为你们能否顺利进入理想院校的参考标准。所以,在接下来的答辩中,你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整理好自己的思路,对答如流的同时还要做到不失条理……”

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

“现在,我宣布,一年一度的魔法高校志愿调研,正式开始!现在有请我们的第一位考生,张豪,登上答辩的舞台……”

这时,同学们都静静聆听着,聆听着台上同学的演讲……

看到此情此景,易天航联想到了另一个世界……

在另一个世界,大学毕业前,要做毕业设计,而毕业设计则需要答辩。

还记得答辩那天……

那天,老师们说的第一句话,记忆犹新。

“我们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怼死你们!”

想到这些,易天航不由得一阵唏嘘。

在这个次元,还没到大学呢,就开始答辩了?

两个小时后……

“下一个,易天航!”

易天航登上了答辩的舞台。

老师们看了看易天航的资料。

“卷面考试成绩,一百分!精神力测试成绩,六十一分。请问,易天航同学,你的志愿是什么?”

易天航毫不犹豫的回答道:“圣岚学院!”

“圣岚学院?”

“哈哈哈……”

这时,人群里尽是冷嘲热讽。

“精神力测试六十一,请问,易天航同学,你凭什么觉得你可以进入圣岚学院?”

易天航微微一笑。

面对老师与同学们的质疑,丝毫没有任何胆怯与退缩的意思。

“凭借着一颗聪明的头脑,以及一颗持之以恒的心。”

“聪明的头脑?”

“持之以恒的心?”

“他以为他是谁啊?”

……

……

人群里到处都是冷嘲热讽……

“那,你为什么选择圣岚学院?”其中一位考官微笑着问道。

易天航微微一笑。

“首先,圣岚学院,是整个西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好的魔法高校。然后,圣岚学院又和普通的大学不同,没有设置任何的专业。我们有什么能力,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老师也更不可能知道。所以,我想,圣岚学院不设置任何专业的目的,就是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挖掘出每个学生不同的能力。这样的魔法高校,我喜欢!”

几位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

“易天航同学,你认为,魔法的意义是什么?”

“魔法的意义?”

易天航微微一笑。

“借助天地的力量,来提高自身的修为,同时追寻宇宙的真理!我想,这就是魔法的意义。”

“如果,你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法力,你想用它来做什么?”

“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就四个字:拯救世界!”

人群中充满了欢声笑语。

“太阳从升起的时候就注定会落下,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火焰燃烧得再猛烈,也注定会有熄灭的一刻;再发达的文明,也终究会有毁灭的一天。那么,易天航同学,一个注定会毁灭的世界,拯救的意义又何在?”

易天航微微一笑。

这样的问题,他早就想过了。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千万种答案,但他只能选择其中一种。

“太阳从升起的一刻就注定会落下,但是他却把光明带给了整个世界。人从出生开始就已经走向了死亡,但是活着本来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我们不停的追逐着光阴,追逐着梦想,追逐着宇宙的终极奥妙。人类追逐的过程,本身就是美好的!世间万物,即使是太阳,也难逃岁月的蹉跎。也许有一天,这个世界终将会毁灭。对于一个注定要毁灭的世界,拯救的意义何在?我想说两个字:守护!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珍惜的人和物,尘世之间,所有的美好,难道不值得我们用生命去守护吗?飞蛾扑火的一瞬间,虽然她的身躯已经化为了灰烬,但是灵魂却得到了升华!追求光明与正义,我想,这就是拯救世界的意义!”

这时,人群里响起了阵阵掌声……

同时,易天航看到九位老师的笔在动,似乎是在打分。

易天航还没下台,主持人已经走上了讲台……

“根据九位考官的综合评定,去除一个最高分,去除一个最低分,易天航同学的最终得分,九十五分!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送给我们的易天航同学!”

“谢谢主持人,谢谢考官,谢谢大家!”

易天航深深鞠上了一躬后,慢慢走下了讲台。

……

……

(本章完)

本书来自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