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极道典 > 第四章 第四章 异变

第四章 第四章 异变(2/2)

目录

“怎么了,说出个一二三,不然饶不了你,最近高出这么多事来,哼!

杨辰本想老师交代,但是转念一想万一这就只是一种单纯感觉,腿能不能还还不知道,到时候空欢喜一场她们更难过,于是又只能往他梦中的那仙风道骨的老神仙身上扯,如是这般,如此如此,才会有这一幕等等,反正最后杨啸天与阮氏相信了大半,交代一番然后走了。

杨辰将晨曦刘了下来,对他说;

“晨曦,我们去后院玩玩,感觉好久没去看看小灵子了,要去不?”这么一说,那家伙,那还得了,晨曦风风,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洋洋洒洒说了一大串,尽管词不达意,前言不搭后语,可是无语的是晨曦越听越幸福,那傻龟自己也忍不住点头,一幅理所当然,算你明白的样子,让杨大仙满头黑线。

不过杨辰来后院可不是来夸乌龟的,而是有事要做,于是说了一大串之后便让晨曦自己和小灵子去玩了,自己则是将鞋子脱了,然后从论语上下来,整个人平躺在地上。

然后,那种如电流刺痛神经的感觉再次传来,他激动得想仰天长啸,可还是生生忍住了这份冲动,享受着熟悉的感觉,之所以熟悉,是因为他知道这是刚开始修炼时灵气通过经络的感觉。

“真是久违了呢”

只是他还来不及高兴多久,那种刺痛越来越激烈,整个身体就像要被撕裂一样,他想挣扎着爬上论语,只是他现在就像被钉在钉在地上一样,连手指都无法动弹。

想要叫晨曦,可是突然发现连声音都发不出了。他知道,现在他的状况就像修行时灵气暴走,一个弄不好他就会像烟花一样“砰”的一声来一个华丽的绽放。

可是当下的情况自己又不能控制,能够怎么办呢,无尽的灵气顺着大地流入身体,然后消失在他的丹田,他感觉那里有东西在疯狂的吞噬灵气。

但杨辰奇怪的是,尽管他感觉那么多灵气涌来,按道理老说他的上方应该会出现一个灵气漩涡啊,可是奇怪的是空气中的灵气并没有形成漩涡,只是在不断的沉入地下。

这个现象并不只是出现在杨府,整个碧江城甚至是碧江城周围百里内的灵气都在垂直的沉入地下,不知去向,碧江城的所以修士都看到到了这个现象。

而此时的杨辰则是满眼痛苦,满心委屈;

“妹的,以为双腿有救了,可没想到腿没好,小命就要归西了,靠,完球了,唉这操蛋的人生,悲催啊……”

还想在心里发发牢骚,可是这时候丹田毫无征兆的传来一股前所未有的吸了,可怜的杨小少爷就眼前一黑……

静,很静,非常静,所以此时的杨少爷不敢睁开眼,怕自己一睁眼看到的就是阴曹地府。等了很久没听到什么动静,所以悄悄将眼睛睁开一条裂缝,恩恩,不知道外面情况,看看有没有敌人。

一丝丝柔和的光芒映入眼帘,最后终于正大眼睛,确定没什么情况后,拍拍胸脯道;

“看来道爷命不该绝,还是活了下来,哈哈哈”

说道开心处,一激动,一拍大地,然后就借势一跃而起,临空而立。摆了个自认为很帅的姿势,“欧耶”忽然……

“等等,好像有什么不对……

啊,老子没修为,咋回事?”

茫然四顾,不知所为何来。

低头沉思——瞳孔放大,自己竟然又一次双腿;

“妈的,老子的肉身呢,现在这幅残魂没肉身活能活过毛线?老子现在可没有当初在“太初”那样的强悍灵魂啊,莫名其妙的重生已经耗去基本全部的灵魂,现在这鸟样不是风吹一下就魂飞播散?”

话还没说完,灵魂就被一股吸力吸了飘起了。杨大仙慌了;

“喂,等等,妈的给老子停下,可他的叫声顶个毛用啊,灵魂还是向那股吸力传来的地方飘去。

杨大仙绝望了,不过在他越是靠近吸力传来的地方,越是感觉心安,同时有种熟悉感传来,这种感觉具体说不上来,但是本能告诉他,却是有种熟悉的感觉,可又似是而非。

杨辰于是稳住心神,想看看发生的了什么。他凝眉望去,出现在眼帘的是一方周围无尽漆黑但中间可能有数千丈大小笼罩在柔光中的世界,而一座九层高的塔就耸立在这个小空间中。

只见此塔形如春笋,刚毅挺拔,塔顶如盖,塔刹如瓶,流光闪烁。宛若擎天一柱,直插云霄。

塔壁上雕刻着各种奇珍异兽,有植物,有灵兽,有凡人,有修身,有和谐,有杀戮,每副雕刻都栩栩如生,让杨辰感觉那植物仿佛传来阵阵清香、那猛兽传来阵阵震耳欲聋的咆哮,凡人的笑语,婴儿的啼鸣、修士的论道、天下太平的圣人颂世、无尽杀戮的杀神伐天。迷蒙流光中,隐隐约约可以看见每层的每个角都吊着一窜泛着光晕的紫色风铃,在流光中无风自吟。阵阵如天籁的轻吟浸润着杨辰的灵魂,他感觉自己的灵魂变得“清澈,干净“ 。

尖塔挺立在重重的流光深处,若隐若现,仿佛近在眼前又远思天边,那让人望而生畏的*雄伟气势,像正在鸟瞰苍生,一切在它的眼中都微不足道,一切都显得渺小而苍白。

凝视着眼前这座个挺拔高大、古朴雄浑的古塔,他仿佛看到了一切道的源头,一切真谛的起点。杨大仙虽曾贵为一方豪杰,一代天尊,然此刻他才体会到世界比他想象的要大的多,他忽然觉得自己此原来就像个白痴一样,以为了解一切,看透生死,此刻才幡然醒悟,原来自己不过是一顽童而已。

本书来自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