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同人 >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 第三百二十三章 摸金校尉是否存在

第三百二十三章 摸金校尉是否存在(1/2)

目录

杜预十分清楚拿下西陵的重要性,于是派出一批精兵对此地展开了偷袭。

张政却以为杜预刚刚上任,并不会立即发动进攻,便没有加强戒备,而他万万没有想到杜预会突然派兵偷袭。

结果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吃了败仗。

杜预并未在战后再次进攻,而是揣摩起了张政的心思。他猜测张政一定会因为害怕惩罚而不如实禀报战况,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来个借刀杀人。

他知道吴主孙皓生性多疑,对很多大臣都不信任。于是他派人把西陵的战俘送到了东吴的首都建邺。结果如他所料,孙皓直接将张政换成了刘宪,而将帅的更替又动荡了吴军的军心。

杜预眼见时机到来,立即上书司马炎请求开战,可是司马炎又因为反战派的一些言语变得优柔寡断,最后竟然把灭吴计划推迟到了下一年度。

杜预遇见司马炎变卦,又先后两次上书陈述了自己的意见,最后还是因为张华的劝说,司马炎才同意了开战。

之后,杜预因为指挥得当,屡出奇谋,先取江陵,再战荆州。他又配合其他地区的各路禁军向孙吴的都城建业发动了围攻。

整个灭亡之战的走向完全处于他的预设之下,最终西晋结束了汉末三国以来的分裂状态,中国重归一统。杜预在此次战役中斩杀俘获了对方高级官吏14人,中级官吏多达120人。

正是因为杜预的学识犹如兵器,将文略才智于一身,才被尊称为“杜运”,也因此位列于文武二庙之中,更是被一些现代人说成了当今的穿越者。

【摸金校尉在历史中是否真实存在,曹操是否真的是摸金校尉的祖师爷#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摸金校尉、发丘天官、搬山道人,这些在小说中出现的盗墓门派,在历史中是否真的出自曹操之手?“人点烛,鬼吹灯”这样的说法是否真的存在?

又是否真的有那么诡异?本期视频,我们就来了解天下霸唱笔下的摸金校尉在真正的历史中究竟是怎样的。

故事要从梁孝王刘武的陵墓说起。刘武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汉景帝的亲弟弟,于公元前 168年被封为梁王。

由于汉景帝对刘武特殊照顾,窦太后又对他特别宠爱,再加上他曾经评判过七国之乱,所以根据《史记·梁孝王世家》的记载,刘武拥有着巨大的财富。

在其死后,还有 40余万斤黄金藏于府中。刘武一直有个太子孟,虽然至死也没有继位,但他的陵墓级别却不亚于皇陵,其面积将近 700㎡,墓内的珍宝更是无数。

直到东汉末年,袁绍为了讨伐曹操出师有名,在官渡之战前夕,让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写了一篇《为袁绍檄》。

文中历数了曹操的各项罪状,意思是曹操为了解决军饷问题,亲自带兵挖掘了梁孝王陵,不仅破坏了棺木,还掠夺了墓中的陪葬品。

甚至还专门设置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官位,用于实施盗墓勾当。凡是被他们去过的墓,墓主的骸骨都会暴露。

我们都知道,汉朝以孝治天下。作为一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孝”对于汉代社会的影响很大,包括人在死后,其家属也会尽量安排厚葬。

所以在那个“死者为大”的传统之下,挖人祖坟的勾当必定会被世人唾骂。但曹操一直以匡扶汉室自居,所行之事均会以天子名义,可见他对自己名声的重视程度。

而曹操在历史上是何等奸雄,从不轻易落人把柄。危难之下,即使他想动别人坟墓,也不会专设一个摸金校尉的职位,明目张胆地施行盗墓之举。

退一步讲,如果曹操真的创建了摸金校尉以及发丘中郎将,如此恶劣的行径,必然会有更多的史料记载。可是有关曹操盗墓的记录,却仅出现在袁绍的史料之中,所以袁绍对曹操有着很大的抹黑嫌疑。

我国在 1992年对梁孝王的陵墓展开了考古发掘工作,并出土了 2万多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金缕玉衣。

这足以说明梁孝王陵并没有被大规模盗取,陈琳在《为袁绍檄》中所说的更像是对曹操的政治污蔑。关于曹操的盗墓行为,确实只有袁绍的一面之词。

不过“校尉”这个官职在正史中确有记载,但其真正的设立者是南朝的宋废帝刘子业。刘子业在位期间,荒淫无度,残杀大臣,其性格狂悖无道,以至于自己仅在位两年就被杀了。

根据记载,刘子业因为受到了陈琳《为袁绍檄》的影响,果真设立了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两个官位,并且让晋安王刘休仁以及山阳王刘休佑掌管。

除此之外,正史中再无有关盗墓官职的史料,更无门派一说,最多将其分为官盗和民盗。

既然如此,刘子业所设立的摸金校尉是否真的存在“人点烛,鬼吹灯”的说法呢?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的:摸金校尉在盗墓时,必须要先在墓室内的东南角点燃蜡烛,再行盗墓之事。

如果蜡烛突然熄灭,财物则必须要放回原处,并且要给墓主磕三个响头后空手离去,这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是一股诡异的气息。

而天下霸唱曾经对此有过澄清,说“灯灭不摸金”的说法完全是他自己编的,历史中并不存在。其实摸金校尉只是一支普通的军队,只不过是用途不同。

当然,其中不乏有些人懂得风水之术。要说“人点烛,鬼吹灯”存在的根本原因,也仅仅是对墓室照明以及对空气的测试。

如果蜡烛在点燃后又突然熄灭,则说明人在进去后会有缺氧的风险。所以真实的摸金校尉并非小说中那样神秘莫测,它只是在真实的历史框架之下,被作者渲染得更加精彩而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