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摸金校尉是否存在(2/2)
【唐朝十七座皇陵,无一幸免,李世民的尸骨都没有翻过,他真的是主谋?#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历史上最大的盗墓贼,唐朝的 17座皇帝陵墓被其盗取一空,就连唐太宗李世民的尸骨也未能幸免于难。
但是,这位千古罪人是否为此次行动的真正主谋?他的背后是否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本期视频,我们就来了解历史上最大的盗墓头子温韬。
温韬生年不详,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梁国人,祖籍金州花园,即今天的陕西耀州。
此人之所以能够出现在史册之中,并非因其精于文墨或是立过战功,而是因为他臭名昭着的盗墓行为,尤其被现代考古学家所痛恨。
《新五代史》对温韬有这样的记载:少为盗,后依附李茂贞,为华原镇将,冒姓李,名彦韬。
我们可以通过此猜想,温韬这个人在年轻时要么是以偷盗为生,要么是经常做些打家劫舍的强盗勾当,再严重些,他有可能早在年少时就有过盗墓的行为。
史书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他身上的“盗”字是出于何意,但是我们通过
当时,李茂贞作为五代时期的一方军阀,有着非常强劲的实力。温韬因此向其投靠,甚至还把姓名改成了李彦韬,并且混了个耀州刺史的位置。
可见其拍马屁的功夫实属不错。不过,温韬这个人很会见风使舵。901年,李茂贞伙同宦官韩全诲结识了唐昭宗,后梁太祖朱温则率兵将李茂贞围困于凤翔。
此时的温韬为了保全自己,居然以献出耀州为条件投靠了后梁。可是没过多久,他又不知为何叛离了后梁,再次回到了李茂贞麾下。
而李茂贞不仅没有怪罪于他,反而对他再次重用,并任命其为节度使。
唐朝灭亡后,后梁已经进入到了末帝朱友贞时期,温韬再次背叛了李茂贞,投靠了后梁。和之前一样,温韬还是没有因为之前的叛变行为而受到惩罚,同样成为了后梁的节度使。
要知道当时的节度使可以全权管理某地区的军事、民事以及行政方面的事情,可见其权力之大。
在这里,我们有个疑问:温韬作为一个反复无常、见风使舵的小人,他为何在反复背叛两方势力后依然能够坐上如此重要的节度使之位?
这便回到了之前所说的“盗”字。
我们猜测温韬能够从盗贼一跃成为拥有巨大权力的节度使,其根本原因并非是他那拍马屁的功夫,而是他在年少时就练就了盗墓方面的技能,这才是被李茂贞和后梁人所看重的。
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盗贼,既无文韬又无武略,别说成为节度使,恐怕连见到李茂贞的机会都不会存在。所以关于他的“盗”字所指,极有可能是盗墓。后面的事情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说到挖墓,汉王朝的流芳千古的董卓以及东陵大盗孙殿英,每一位都是盗墓界的佼佼者,但是在温韬面前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
唐朝从高祖李渊到哀帝李柷,共 21位皇帝,除去唐昭宗李晔被葬于河南偃师、唐哀帝李柷被葬于山东菏泽外,其余的 19位皇帝均被葬在关中。
由于武则天和唐高宗是合葬,所以在关中只有 18座唐陵,俗称唐十八陵。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李世民与文德皇后合葬的昭陵。然而,温韬却成为了唐十八陵的噩梦。
《新五代史》记载,温韬在当节度使的 7年时间里,他先后光顾了唐 17陵,金银珠宝被他全部取走。
其中李世民的昭陵最为坚固,其死后还把众多珍贵的名家书画真迹作为陪葬品,但是不通文墨的温韬却将这些价值连城的作品当成了废品,把上面的绸缎取走后,剩下的全部撕碎,包括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也不知所踪。
之后,温韬动员万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准备对最后的乾陵盗掘。可是刚要动手,天空却突然狂风暴雨,众人被吹得人仰马翻。
温韬只能退去,奇怪的是人们刚走,天空便瞬间转晴。温韬再次组织开挖,暴雨再次袭来,如此反复三次之后,温韬有些恐惧,不敢再挖。乾陵才因此逃过一劫。
不过,此事并未结束。温韬除了盗取金银珠宝、毁坏真迹之外,就连李世民的尸骨也没放过,居然将其肢解出手。
直到北宋时期,宰相赵普才花了大价钱把李世民的部分遗物收回,同时将其送到了昭陵安葬。按理说温韬已经盗取了很多财宝,为什么连一具尸骨也不放过?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盗墓最大的受益者并非是他,他只能从中得到一小部分利益。所以他自己才卖了李世民的尸骨。
除此之外,温韬还曾把盗取的财宝编成了名册公诸于世。虽然五代处于非常混乱的时期,但是如此明目张胆的行为也必定会遭到众人的唾骂。
难道他真的会傻到如此程度吗?还有,温韬实施如此大规模的盗墓行为,如果不能得到后方支持和允许,想必仅凭他一人之力不太可能。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温韬为了立足于乱世,几帮主子倒了唐氏陵寝,又替主子背上了盗墓贼的骂名。
923年后梁灭亡,温韬又投靠了后唐,并向后唐的刘皇后实施贿赂,从而再次得到重用。三年后,后唐明宗李嗣源继位,他认为温韬狡诈,又有盗墓之举,便将其下令抓捕入狱。
之后,不知为何李嗣源又将温韬赦罪归田。可是没过多久,温韬便被刺死,乱坟岗成了他的最终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