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同人 > 守护灵的圣杯是我 > 第261章 暗中相助

第261章 暗中相助(1/2)

目录

第一节:鉴史情

冬日的蔡府暖阁,静谧而庄重。沉水香袅袅升腾,如缕如丝,将整个空间萦绕在一片悠然的古韵之中。蔡太傅身着一袭深灰色长袍,端坐在雕花楠木椅上,花白的胡须在香雾中若隐若现,他正专注地看着案上翻开的《贞观政要》,书页停留在“纳谏”篇。

金华羽一袭青衫,风尘仆仆却难掩儒雅气质,腰间玉佩随着他的走动在纱帘后投下细碎光影。他抱拳行礼,身姿挺拔:“蔡太傅,久仰您的学识与威望,此番冒昧前来,实因要事相求。”声音清朗,带着几分焦急与诚恳。

蔡太傅抬眸,目光温和却不失威严:“王大人传来信鸽时,老夫正在校勘《通鉴》。金华君为友犯险,倒有魏郑公当年风骨。”言语间,对金华羽的义举颇为赞赏。

金华羽心中一暖,再次拱手:“晚生不过做了该做之事,不敢与先贤相比。还请太傅明示二位友人的下落。”他的眼神中满是急切,张志诚和李文远的安危如巨石般压在他心头。

这时,纱帘后忽然传来箜篌声,婉转悠扬,弹奏的正是《汉宫秋》,只是那清音里带着三分凉意,似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哀怨。蔡敏姬纤指灵动,于弦间演绎着别样的情愫。

蔡太傅眉角微动,目光从金华羽身上移开,望向纱帘:“我朝最重家国大义,王大人既荐贤弟,可解得了‘玉带桥’那桩旧案?”这一问,如投石入水,打破了短暂的平静。

金华羽眉峰微挑,心中一惊,案上茶盏竟无风自晃。他稍作思索,缓缓开口:“晚生愚钝,但知《通鉴》载唐太宗焚玉带以明志,太傅所指……莫非是当年蔡相国平反的那桩冤案?”他的声音沉稳,却也带着一丝试探。

帘影后箜篌声骤止,蔡敏姬玉指扣案,发出清脆声响,伴随着青瓷茶盏迸出的细响:“家父不过依律断案,何劳外人置喙?”语气中带着些许不悦与维护。

蔡太傅轻咳一声,打破这略显尴尬的气氛:“贤侄莫要误会,老夫正欲将当年卷宗相赠。”说罢,他突然击掌,两名小厮抬进一个黄绫包袱,上面“钦定”朱印未干,在暖阁的光线下格外醒目。

“贤侄且看——”蔡太傅示意金华羽上前查看。

金华羽瞳孔微缩,他深知这卷宗的分量,也明白其中必有深意。他上前一步,双手接过包袱,心中五味杂陈。

蔡敏姬冷笑道:“这可是父帅刚从内帑取来的,金华君好大的面子。”话语中带着一丝嘲讽,却也藏着对金华羽的好奇。

“敏姬。”蔡太傅语气转冷,对女儿的态度表示不满,转而又对金华羽笑道:“贤侄若能三日破案,救友不难。”他探手入袖,半卷《资治通鉴》飘然而落,“只是这桩婚约……”

箜篌声骤起,蔡敏姬唱着《长门赋》的调子:“若得诏书日,当乞彩笺书。”弦音戛然而止,“金华君的《通鉴》注疏,敏姬倒是读了半卷。”她的声音从纱帘后传来,带着几分玩味。

金华羽拾起书卷,指尖触到夹页暗槽,内有细帛绣着“东厂”二字。他心中一凛,瞬间明白了这其中的复杂与危险,但他依旧含笑作揖:“多谢太傅成全,晚生告退。”他的镇定与从容,让蔡太傅暗自点头。

纱帘轻晃,蔡敏姬的银簪划过素屏,留下浅浅月牙痕,似在宣泄着她内心的复杂情绪。

蔡太傅望着青衫背影,抚须笑道:“这孩子倒有几分胆色。”

“胆色?”蔡敏姬扯下鬓边珠花,语气中满是不满,“他分明是看穿了爹爹的局——《通鉴》里夹东厂牙牌,分明是要他拿人命换婚书!”她对父亲的做法并不认同,也为金华羽的处境担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